龙江展宏图,水仙颂盛世。在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吹响了雄壮的前进号角。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龙江儿女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科学跨越发展不动摇,扭住项目建设不松劲,铁心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有效作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新进步。
漳州人民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党的十八大是中国经济社会持续繁荣的新起点,也是漳州经济社会不断昌盛的新起点。2012年以来,漳州市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漳州市第十次党代会部署,全力推进“工业化提速、城市化提升、现代农业提效”,为加快漳州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漳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拔锚起航,沿着党的十八大指引的航向,劈风斩浪,勇往直前,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结满累累硕果,经济社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赶超崛起速度加快。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全省第2位;2013年位居全省第3位;2014年实现突破,自1962年以来首次年度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位;2015年蝉联全省首位;2016年斩获三连冠。五年来,漳州经济增速始终保持在全省前三,以较快发展速度领跑全省,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一)经济总量再创新高
五年来,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攀升。201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为2012.92亿元,2013年为2246.23亿元,2014年为2506.36亿元,2015年为2767.45亿元,2016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达3125.34亿元,总量是2012年的1.6倍。2016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62196元,突破6万元大关,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是2012年的1.5倍。
(二)就业物价形势稳定
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显效,创业带动就业作用突出,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成为经济运行中的突出亮点。2012-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五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0%左右。价格涨势温和,2012-2016年居民消费价格年均上涨2.0%。综合起来看,10.8%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2.0%左右的通胀率、2.0%左右的登记失业率,这样的运行格局是一种较为难得的又快又好经济发展态势。
(三)财政收入成倍增长
2013-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年均增长8.8%,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达287.68亿元,是2012年的1.4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3%,2016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7.64亿元,是2012年的1.4倍。
二、工业经济扩量提质
三年前,漳州的大通互惠只是“一片空白”,如今的大通互惠已是国内首家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低温阀门生产企业、国内最大单体阀门制造企业。从一块空地、一个简单车间,到拥有14多万平方米厂房、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从生产一种阀门,到自主研发10几大类阀门产品、10000多种规格型号;从单一生产,到集“研发、铸造、锻造、阀门及执行器自控设备”于一身的完整产业链。大通互惠就像全市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仅仅几年时间,漳州工业经济就呈现出扩量提质的良好发展态势。
(一)工业经济总量扩张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继续发挥区位优势,紧紧抓住“工业化提速”发展目标,稳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市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成为继泉州、福州和厦门之后第四个规模工业产值超5000亿元的设区市。五年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2722.37亿元,连续跨越3000、4000、5000亿元关口,到2016年达到5040.66亿元,年均增量超过450亿元,相当于2004年全年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水平。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310.50亿元,比厦门市的1266.38亿元多44.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自1998年有规模以上工业统计以来首次超过厦门跃居全省第三位。
(二)大企业发展再上台阶
龙头企业是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对全市规模的贡献作用突出。2016年,全市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龙头企业明显增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亿元企业首次突破1000家,达1090家,比2015年增加137家,比2012年增加509家,实现工业总产值达4494.44亿元,实现增加值1243.89亿元,增长14.8%,高出全市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152.7%。其中,产值超百亿的企业有3家,50-100亿元以上的企业有4家,30-50亿元的企业有7家,10-30亿元的企业有48家,5-10亿元企业有124家,2-5亿元企业有412家,1-2亿元的企业有492家。正兴车轮、福建三宝特钢和福建福欣特殊钢三家产值超百亿元企业共实现产值421.0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8.4%。
(三)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高技术行业增加值稳步提高。2016年,全市84家高技术行业企业实现增加值8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增幅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高出8.9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6.01%,比2012年提高2.55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占比明显回落。2016年,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工业比重为72.7%,同比回落7.6个百分点,增加值占比23.5%,比2012年回落2.0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增加值328.62亿元,同比下降8.0%,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6.1个百分点;多数高耗能产品增速减缓,其中铁合金、钢材等产品产量增幅分别比2012年回落28.9个、90.8个百分点。
三、农业经济稳定增长
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充分发挥区域和对台合作优势,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了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了农业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形成了“一县一品”的农业产业体系、加速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增长速度位居前列
2013-201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6%、增加值年均增长4.6%,增幅均位居全省第3位,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4个、0.5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生产形势较好。2016年,全市蔬菜总产量308.44万吨、茶叶7.64万吨、食用菌产量35.99万吨、水果344.58万吨、水产品产量191.41万吨,分别是2012年的1.21倍、1.38倍、1.44倍、1.26倍和1.24倍,年均增长4.9%、8.5%、9.5%、6.0%和5.5%。
(二)品牌质量不断提升
截止2016年底,全市拥有全国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116个、全国无公害水果示范基地59个、全国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9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共有318个、无公害产品认证350个,分别比2012年增加56个、47个、5个、200个和207个。有300个产品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其中,60个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分别比2012年增加24个和6个。天福、紫山、平和琯溪蜜柚、白芽奇兰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中国驰名商标,民光牌琯溪蜜柚获评中国名牌农产品。“平和白芽奇兰”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平和白芽奇兰茶”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有10家企业获得“福建省品牌农业企业金奖”;同时培育发展了漳州石斑鱼、漳州白对虾两个福建省渔业品牌和六鳌紫菜、江东鲈鱼、霞美牡蛎、东山鲍鱼、溪墘红蟳、列屿巴非蛤、东山牙鲆、漳浦海鳗、诏安鮸鱼、竹塔泥蚶等“漳州市水产十大品牌”等。
(三)区域特色格局凸显
全市打造了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早熟枇杷、浮宫杨梅、诏安青梅、东山水产品、平和白芽奇兰、华安铁观音茶、漳浦保鲜蔬菜等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名片”,有7个县(市)进入全省“水果生产十强”,华安县成为全国特色产茶县和茶叶重点生产县,平和县柚类面积、产量、产值、市场份额、出口量和品牌均居全国县级第一,东山县水产品远销海内外,涌现出东山县马銮村(芦笋)、平和县小溪镇(琯溪蜜柚)、云霄县客寮村(马铺淮山)、云霄县下河村(下河杨桃)、长泰县旺亭村(旺头香蕉)和长泰县石铭村(石铭槟榔芋)等6个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以及“反季节大棚蔬菜种植”南靖县坑尾村、“花卉苗木生产”漳浦县溪坂村等数10个专业特色村。
四、第三产业提速增效
近五年来,中共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陆续出台关于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快递、生产性服务业、旅游、科技服务业、金融等服务业的政策措施,推动服务业总量逐步扩大,2016年又出台了《漳州市“十三五”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确定了“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第三产业提速增效。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在努力推进漳州经济科学跨越发展中,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2016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2012年的15.9∶47.8∶36.3调整为2016年的13.3∶46.8∶39.9,与2012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6个百分点。
(二)第三产业高速增长
在巩固农业基础和发挥工业优势的同时,第三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2013-2016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53.36亿元,增长14.8%,增速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第三产业继续发力前进,完成增加值1248.58亿元,增长13.1%,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
(三)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漳州市作为电子商务新兴城市,电子商务发展速度迅猛。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267.8亿元,增长81%,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2016年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城市”榜单,漳州再次挺进电商百强城市,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城市”,排名第61位,相比2015年前进8位、比2014年前进32位。
五、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通过漳永高速,出行、运货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了。”这是出自华安的人民的感慨。近年来,随着漳州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也日臻完善。
(一)高速公路覆盖全市
2016年末,全市高速通车总里程达587公里,是2012年末的2.2倍,“两纵两横五联”高速公路网络正逐步形成。随着2015年9月30日漳永高速的顺利通车,不仅开启了华安县高速公路的历史,也让漳州“县县通高速”、“门口上高速”成为了现实,如今的高速公路已覆盖全市。
(二)高速铁路从无到有
2012年6月底,贯通东西方向的龙厦高铁正式通车,结束了漳州只有单线、普速铁路的历史,正式跨入快速、现代化的高铁时代,极大缩短了漳州市与周边城市的时间距离,厦漳龙进入“一小时生活圈”。2013年11月,贯通南北方向的厦深高铁也正式通车运营,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线逐步形成,为漳州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定的基础。
(三)投资规模成倍增长
项目投资是经济建设的重头戏,五年来漳州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发展的主要抓手,全市投资规模持续适度增长。2012-2016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795.71亿元,是2007-2011年间总和的3.7倍。当前,厦漳跨海大桥、九龙江大桥等重要桥梁已投入使用,古雷30万吨级码头、漳州开发区8-10#万吨级码头基本建成,漳州核电、厦漳同城大道、沿海大通道等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六、消费市场繁荣发展
漳州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稳增长、促消费、惠民生”各项举措,努力克服环境整治对传统消费品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商业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品市场运行平稳、稳中有进,实现稳定持续增长。
(一)消费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5.59亿元,比2012年增长60.3%,年均增长12.5%,实现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2046.89亿元,比2012年增长53.6%,年均增长11.3%;实现住宿餐饮业营业收入143.29亿元,比2012年增长75.2%,年均增长15.0%。限额以上贸易不断壮大。2016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单位1449家,比2012年增加575家,年均增长13.5%;实现零售额388.71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4.4%,比2012年提高10.4个百分点;限额以上连锁企业34家,拥有连锁门店811家,实现商品销售额84.47亿元。
(二)市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漳州以产业化为依托,进一步加大交易市场建设力度,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建成农产品、农资、粮食、花卉、建材家居、汽车、钢材、工业原辅材料等批发市场。建设海峡两岸(国际)农产品物流城、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闽粤(福建诏安)粮食现代物流园区、闽粤(福建平和)农资物流交易大市场。培育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商品市场稳步发展。大力推进连锁经营,引进国内外知名商业企业落户漳州,改善购物环境,形成业态丰富、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商业服务体系。推进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向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
(三)新型商业发展方兴未艾
漳州新兴业态繁荣活跃,现代商业业态不断壮大,城市综合体、购物广场、百货、专业店、专卖店等各类商业业态和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中心城区形成了以中山公园为支点、新华西、新华东为轴线的“新华路”商圈,以新华都百货、大润发超市为中心的“延安北”商圈,以南昌路以及丹霞路为交点的“嘉信茂”商圈,以及以万达为中心的“万达”商圈。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城市综合体、大中型百货商店、各类专业店及专卖店,社区便利店等业态优势互补、市场批零、网上交易、连锁经营等各种交易方式互为特色的商贸流通格局。
七、民生事业持续改善
住在漳州市区的蔡大爷家里一直有一本详细记载着几年来家里收支状况的账本,他每次摊开账本都会开心的说:“现在生活好了,品质提高了,虽然支出多了,但是还是有剩余,因为家里的收入增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州人的“钱包”越来越鼓,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
(一)居民收入显著提高
2016年,全市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726元,比上年增长9.4%,突破3万元大关,是2012年的1.3倍,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0元,比上年增长10.6%,是2012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6%。党的十八大以来,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城镇居民,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0,比2012年下降0.3。
(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201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1467元,累计增长39.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11006元,累计增长42.8%。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增长较快。其中,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1003元,累计增长20.3%;2016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用于医疗保健支出为700元,是2012年2.17倍;城镇居民人均交通通讯类消费支出2784元,累计增长89.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由2012年的12.5%上升为2016年的13.0%,提高了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交通通讯类消费支出1160元,累计增长43.4%;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支出2308元,累计增长31.1%;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917元,累计增长52.8%。
(三)社会保障显著增强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2016年,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人数分别比2012年增加11.98、11.95、25.44、15.96、11.57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404.50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
八、田园生态宜居宜业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描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为建设田园生态、宜居宜业的新城市指明了方向。漳州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第十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创业创新又富又美的新漳州”发展定位,明确将“田园都市、生态之城”作为城市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城市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天蓝”、“地绿”、“水净”的田园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漳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精神,以省级生态市建设为目标,开展“生态建设年”活动,市、县、镇、村四级实现联动共进,生态示范创建覆盖面不断扩大。2015年,漳州市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市考核验收,荣获“福建省级生态市”称号,成为全省第五个获得“福建省级生态市”称号的设区市。2016年,全市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把“七个五”生态建设行动计划具体化、项目化,推进九龙江流域生态水系先行示范工程建设。2016年,全市共实施生态环境建设项目353个,累计完成投资314.8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183.8亿元)的171.3%。
(二)喜获“国字号”荣誉
为了让群众畅享绿色生态之美,漳州扎实推进“七个五”生态建设,彰显绿色生态理念,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全市绿色发展捷报频传。2015年,漳州市荣获“国家级森林城市”称号,成为全省第二个获此殊荣的设区市。2016年,继“国家森林城市”之后,漳州市再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称号,在绿色生态领域又摘得“国字号”荣誉。“绿城”理念已经真正导入到漳州的城市绿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测算,2016年全市森林面积为80.25万公顷,比2012年增长3.0%;全市森林覆盖率约63.73%,比2012年提高1.85个百分点。全市共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3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0.58万公顷。
(三)花样漳州景色迷人
努力推进“田园都市,生态之城”建设,鱼米花果之乡漳州更加增光焕彩,景色更加迷人可爱。到2016年,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地一处5个点、国家A级旅游景区15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13家,3A级景区1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国家地质公园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中国景观村落6个。
撰稿:漳州市统计局
核稿:唐国华
会审:杨洪春
签发:林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