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开创泉州经济社会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十八
来源:本网 时间:2017-09-19 11:40

党的十八大以来,泉州市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福建工作的重要指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努力建设创新泉州、智造泉州、海丝泉州、美丽泉州、幸福泉州。在勇当建设“新福建”领头羊、奋力开创“五个泉州”新局面的发展蓝图中,泉州经济社会迎来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

一、智造泉州勇立潮头,综合实力稳步提高

泉州市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促优势产业升级发展,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扩量,培育壮大特色现代农业,全力打造“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201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646.6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4.0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748.01亿元、外贸出口162.46亿美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44.4%、44.5%、90.8%和31.5%。

(一)综合实力不断刷新

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全省首位。2012年以来,泉州国民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从2012年GDP站稳四千亿大关,2013年实现五千亿跨越,2015年又超过六千亿,至2016年经济总量已连续18年居全省首位。

人均GDP突破万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2014年泉州市人均GDP达68254元,突破1万美元达1.11万美元。2016年人均GDP达77784元,比2012年增长39.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833元。

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2890.4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886.68亿元,年均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1651.7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561.46亿元,年均增长9.7%;第三产业增速自2015年起连续两年超过第二产业2个百分点以上,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4∶61.5∶35.1调整为2016年的3∶58.5∶38.5,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013年突破600亿元,2014年突破700亿元,2016年达769.86亿元,是2012年收入的1.34倍,2013-2016年年均增长7.7%。

 

 

(二)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完善农资监管平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全市纳入全省可追溯管理信息平台的生产主体达200家,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禽蛋、禽肉、生猪等省级、市级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创建高产示范片,全市创建20个“五新”技术推广示范片,安溪等7个县(市、区)获批第二轮福建省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创建县,创建4家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和8家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2016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57.26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2.3%。

(三)优势产业升级发展

2012年以来,泉州市认真抓好与新一轮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行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培育拓展新兴产业,实现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企业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2013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2016年达到1.3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稳居全省首位。工业企业规模不断壮大,2016年亿元以上企业达2308家,比2012年增加604家,形成纺织服装、鞋业、石油化工、机械装备、建材家居五大千亿产业集群,拥有上市公司101家、中国驰名商标152枚,有效注册商标超过22万件,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824件,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积极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引导传统优势行业中龙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制定,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6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0项。推动泉州制造向“泉州智造”迈进。加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建设晋江、洛江两个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基地,组织实施省级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8个,培育数字化车间22个。建立培育龙头企业的动态管理机制,培育65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96家市级产业龙头企业。深化产业链招商、定向招商,晋华集成电路、天电光电、中科植物工厂、安踏一体化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82.98,比2012年上升57.7个点;实现利润总额903.81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17.9%;劳动生产率从2012年的16.65万元/人提高到23.97万元/人。

 

(四)深化实施第三产业发展年

每年确定一批第三产业重点建设项目,聚力打造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培育重点骨干企业,第三场产业呈加速发展态势,2015年以来增速持续高于GDP。“互联网+”行动计划成效明显,新上线“泉州购”“跨境通”和油化品航运电商平台,晋江、南安获批省级“互联网+”区域化链条化试点,德化电商园、安溪弘桥智谷入选国家电商示范基地,2016年网商虚拟产业园入驻企业超7000家。互联网经济带动社消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两千亿元,2016年突破2500亿元,达2724.65亿元,占全省份额近四分之一,比2012年增长59.6%,2013-2016年年均增长12.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发展平稳,2013-2016年年均增长5.3%。获批中国快递示范城市,2016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88.86亿元,是2012年的3.7倍。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推进安通、天地汇、传化公路港、闽运兴等一批企业创新型平台建设发展,晋江传化公路港、普洛斯物流园(一期)、石狮富星电子商务仓储(一期)建成投入试运营,晋江陆地港、领SHOW天地等6个集聚区获评首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6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1.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09万标箱,分别比2012年增长21.1%和23.2%。旅游业快速发展,获准赴台“个人游”试点,泉台空中直航实现常态化,永春、德化获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2016年全市接待游客585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17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80.4%和90.6%。2014年泉州晋江机场正式更名为泉州晋江国际机场,2016年机场旅客吞吐量达379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76.5%,2017年上半年继续高速增长30.3%。

二、创新泉州倍添活力,诸项改革砥砺前行

泉州市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以金融改革、“民综”改革等国家级试点为抓手,先后组织44项国家级改革试点,获批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初步形成具有泉州特色的改革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

(一)不断深化金融改革

金改以来截至2016年底,泉州市加快发展区域资本市场,设立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海峡股权泉州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超过500家、融资额突破30亿元,海峡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海峡石化产品交易中心交易额分别突破276亿元和1065亿元。着力聚集金融机构,新引进入驻银行4家,新设银行机构网点206家,新开业村镇银行7家,新引入外资保险机构2家,兴业消费金融公司、七匹狼集团财务公司、海西金融租赁公司获批开业,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三类非银行机构的地级市,泉州(东海)金融供应链集中区建设加快推进。实施准金融机构监管社会化运作,建立准金融机构评审专家库,出台民间融资管理规定,推动民间融资登记备案。严厉打击逃废债和非法金融活动,有效防控金融风险。聚焦服务实体经济大力创新金融产品,首创“无间贷”模式在全国推广。2016年,金融业增加值达到314.7亿元,2013-2016年年均增长13.2%,高于GDP年均增速3.6个百分点,2016年占三产增加值的比重为12.3%,比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1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639.82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47.2%。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788.42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64.1%。2016年全市保险业实现各项保费收入179.43亿元,是2012年的2.2倍,赔款及给付支出57.62亿元,是2012年的2.5倍。

 

(二)大力推进“民综”改革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启动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实行企业“五证合一、一照一码”,2014年1月以来新增31万户,其中,新增企业9.2万户,超过商事制度改革前30年。关检“三个一”等便利通关模式全面推行。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效应,设立运营产业投资基金及新兴产业、集成电路、高新技术等子基金。出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意见,组建城建、文旅集团。完成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晋江、石狮成为国家农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永春成为国家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国有林场改革深入实施。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主题改革,石狮全域城市化改革、晋江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相继展开……各项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培育了适合民营经济生长的制度土壤和环境,为打造泉州民营经济升级版注入了新动力,2013-2016年全市民营投资年均增长19.9%,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2.4个百分点,2016年全市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5326.29亿元,占全部经济总量的八成。

(三)超常规集聚创新资源

紧抓福厦泉国家高新区获国务院批准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机遇,出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1+X”政策体系。集聚各类公共服务平台88个、科技型企业近500家。引进建设国家数控分中心、石墨烯产业研究院、哈工大工研院、南洋研究院等高端平台36个。充分释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71家,其中国家级8家。加快建平台聚人才,深化“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2016年末全市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10.79万人,比2012年多0.89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21万人、比2012年多0.28万人,中级职称4.43万人、比2012年多1.16万人,初级职称4.69万人。2016年专利申请54010件、是2012年的4.0倍,授权26851件、是2012年的2.8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509件,是2012年的4.5倍。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8项、是2012年的3倍,合同金额46.27亿元、是2012年的421倍。持续保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荣誉。

三、海丝泉州独领风骚,特色文化彰显魅力

当选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建设列入国家战略,成为国务院确定的“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牵头城市。2012年以来新增国家级文保单位11个、非遗项目6个,世界非遗名录1项、记忆名录1项,成为全国唯一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部三大类别非遗名录城市。

(一)加快“海丝”先行区建设

积极推动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在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全方位的互动交流,成功举办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研讨会、中阿城市论坛,“海丝”国际艺术节永久落户泉州。“海丝”亚洲艺术公园开园,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工商理事会秘书处落户泉州。牵头推进“海丝”联合申遗,开展14处遗产点、1处关联点的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首部实体法《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条例》获批,首发海上丝绸之路特种邮票。与丹麦霍尔拜克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二)出口凸显“海丝”亮点

泉州市连续多年组团赴东盟、中东等地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宣传推介泉州发展环境,洽谈重点招商项目,积极缔结友好城市和友好港口,并通过整合境外重点展会资源,深入开展“品牌泉州海丝行”系列活动,提高泉州品牌在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认识度和影响力。2014-2016年泉州对"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累计超400亿美元。2014-2016年泉州对东盟出口累计达98.17亿美元,年均增长11.3%,高于同期全市出口年均增长水平4.2个百分点,对东盟出口占全市出口比重由2013年的17.1%提高至2016年的23.9%。

 

(三)文化保护与发展并进

系统谋划推进古城保护提升,修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成开放古城规划设计展示馆、古城会客厅,完成府文庙保护利用提升工程,开通古城语音导览系统,举办首届“海丝”古城穿越徒步活动。建成泉州木偶剧院,完善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铺开文艺精品公益性演出,成为央视春晚、元宵晚会分会场。完成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十百千基础工程”,建成世界闽南文化展示中心,编制21个闽南文化重点区域保护规划,建立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29个,闽南侨批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建成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130个。泉州成功获评“东亚文化之都”世界级城市名片。惠安获评世界石雕之都、德化获评世界陶瓷之都,安溪获评中国藤铁工艺之都、永春获评中国香都。

四、美丽泉州增亮底色,城乡建设绽放新颜

泉州城市环湾、向湾、同城化发展步伐加快,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生态建设持续推进,晋江新型城镇化得到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肯定,美丽乡村建设全面铺开,永春被国家列入标准样板。

(一)环湾城市建设持续加快

编制环湾新城空间控制和城乡一体化规划,开展重要节点城市设计,建立环湾规划审批报备制度,实现中心市区单元控规全覆盖。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江滨北路绿道慢线、海丝公园、泉州海丝动物园等建成投入使用,泉州科技与规划馆、东海工人文化宫、大剧院、图书馆、东海大厦、泉州植物园等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加快建设。大力建设城市交通线,泉州湾跨海大桥、泉州动车站、机场连接线、沈海高速复线泉州段、泉三高速安溪连接线、国道324线丰洛段改造工程等建成通车,南、北迎宾路改造,湄洲湾南岸铁路支线、厦沙高速泉州段等项目加快推进,泉厦漳城市联盟路泉州段开工建设,刺桐大桥取消收费。2016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7526公里,比2012年增加2824公里。规范优化环湾公交线网,投用新能源公交车,2016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营运车辆1334辆,比2012年末增加283辆;中心市区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使用,截至2016年末建设站点280个,投用自行车9000辆,骑行超500万人次。持续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开通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城市管理平台,成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2015年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至2016年,环湾建成区面积达214平方公里,比2012年扩大37.5平方公里。

(二)生态建设实现突破

2016年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生态市”称号,成为全省首批获此殊荣的设区市,全市共有10个国家生态县(市、区)、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永春县空间规划编制、晋江市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晋江市自然资源资产统一确权登记试点方案三项改革任务成为省级试点。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截至2016年末,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1.34亿吨,比2012年下降34.6%,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4.43万吨,比2012年下降56.0%。2016年末市辖区绿地面积9045公顷,比2012年末增长20.3%。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879公顷,增长18.0%。持续开展近岸海域和小流域水环境整治,海域水环境稳中向好,1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19个主要流域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大力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奖、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等称号。

(三)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齐头并进

晋江列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石狮列入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泉港入选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德化统筹城乡、南安沿海“三镇”产城联动试点相继开展,安溪湖头镇获评国家级特色小镇,永春达埔香都小镇、安溪藤云小镇等5个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市城镇化率达64.5%,比2012年提高4.1个百分点。持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基本建成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永春获批全国农村综合改革“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试点,岵山镇、岵山镇茂霞村入选第三批全国宜居小镇(村庄)示范名单。完善农村水利设施,白濑水利枢纽项目被列为国家战略性重大水利工程,七库连通、山美生态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彭村水库、向金门供水工程(大陆段)主体完工,晋江防洪工程、桃溪流域治理等项目部分建成。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创建活动,建设“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休闲茶叶庄园”3条休闲农业体验带,至2016年底全市形成各类休闲农业点275个,年接待游客851.9万人次。

 

五、幸福泉州众乐分享,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泉州市坚持把七成以上的地方财力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13-2016年民生支出累计近1500亿元,各年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71.8%、74%、78%、75.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8.1%、9.8%,实现与经济增长同步。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加快从制度全覆盖走向人群全覆盖。

(一)民生福祉不断提高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2013-2016年每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均在13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在6万人以上。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待遇稳步提高,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实现全覆盖。建立健全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泉港“救急难”工作列入全国综合试点。“泉房通”平台投入使用,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转换通道。出台强化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意见,完成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城乡常住居民人民币住户存款余额由2012年的2375.7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296.83亿元,年均增长8.5%。2012年到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2283元增加到39656元,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915元增加到17179元,年均增长9.8%。改善型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新宠,2016年互联网普及率达11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67.8平方米比2012年多27平方米,年末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6.4辆比2012年多15.5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8%和37.5%,分别比2012年下降3.7个和5.2个百分点。

 

(二)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全面完成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全市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认定。2016年全市普通初中在校生25.2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71.79万人,分别比2012年增长20%和21.3%。完成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2016年全市幼儿园1459所,比2012年多235所。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本地学生享有同等教育权利,公办普通高中全面取消招收择校生,在全国率先实现外省籍学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推进“一校多区”“小片区管理”和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等改革,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制定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正负面清单”,入选应用型本科转型试点高校3所、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12所,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建成投用。全市常住人口大专以上学历比重从2012年的5.74%提升至2016年的9.07%。

(三)健康事业蓬勃发展

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实现市县两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覆盖,石狮、晋江列入全国试点,药品销售零差率全面推行。推进医保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联合办医模式和“公建民营”办医体制。市第一医院城东院区全部投用,泉州滨海医院建成投用,二院东海新院基本建成,市中医联合医院、永春县医院新院等完成整体搬迁,颐和医院奠基建设。加强基层卫生服务和疾病预防工作。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推行基层计生工作规范化管理。2016年各类卫生机构(不含村卫生室)1351个,比2012年多310个,医疗机构床位数3.5万张,是2012年的1.3倍;卫生技术人员4.0万人,比2012年增长42.8%。农村行政村100%有医疗点。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3-2016年,全市运动员累计11人次取得世界冠军,21人次取得亚洲冠军。全市90%的城市街道(社区)、70%的农村乡镇建立体育组织,成立4个市级体育协会和2个市级体育俱乐部。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2016年全市体育场馆数达82个,场馆免费开放时间有效增加。获批国家体育产业联系点城市,成功举办泉州市第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泉州市第二十届老年人健身节、泉州市第十届运动会、环泉州湾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活动,圆满完成第一届全国青运会泉州赛区各项工作。

 

 

撰稿:泉州市统计局

核稿:唐国华

会审:杨洪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