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月我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时间:2007-12-17 08:54

1-11月全省累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69.8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9%,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若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3.0%。

(一)消费品市场运行主要特点

1、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再创新高。11月份,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1.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0%,继10月份后再创历史月度零售总额新高,比前10个月月均规模高33.58亿元。

2、农村市场发展逐步加快。今年以来全省农村市场发展呈现逐步加快态势,第一季度、上半年、13季度,111月农村市场增幅分别为12.0%、12.3%、12.5%和12.7%。尤其11月份,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突破100亿元,增长14.0%,增幅创今年以来月度最高水平。111月全省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973.77亿元,拉动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个百分点,对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25.3%。

3、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增幅居各行业之首。111月,全省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57.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7.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2.1个百分点,高于批发零售业零售额增幅2.2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达13.7%。其中,星级住宿业和限额以上餐饮企业实现零售额72.29亿元,增长27.9%;星级以外住宿业和限额以下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85.49亿元,增长18.1%。

4、外资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增势强劲。111月全省限额以上外商投资的批发零售企业83家,比上年同期增加20家,占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数量的3.0%,实现零售额6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0个百分点,占全省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零售额的8.2%,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外资企业零售额平均规模达729.42万元,比同期限额以上企业平均规模高458.62万元。

5、各地消费市场表现活跃。今年以来,全省各地消费品市场十分活跃,除厦门外,8个设区市零售额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提升。尤其是福州市,从3月至11月各月累计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位,111月福州消费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1.6%;增幅居全省第二、三位的是莆田和三明,分别增长19.1%和18.7%。设区市之间消费品市场零售增长差距有所扩大,增幅最高与最低相差7.2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

(二)消费热点的变化情况

1、吃、穿、用商品增长加快。111月全省限额以上批零企业中,食品、饮料、烟酒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同期增长31.8%,其中粮油类和肉禽蛋类受价格上涨的影响,零售额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分别增长73.2%和41%。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32.3%,其中服装类和鞋帽类分别增长34.8%和23.1%。日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42.8%。这三类商品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个百分点。

2、与住房相关的商品销售增长迅猛。秋冬季节进入新房装修旺季,与住房相关的配套商品热销,111月,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增长1倍多,家具类商品零售额增长60.2%。

3、石油及制品类快速增长。受石油及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加及油价不断上涨影响,石油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111月,石油及制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24.7%,其中,11月增长31.8%,拉动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5个百分点。

4、汽车类和通讯器材类当月增幅回落。2006年以来,汽车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销售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势头,111月汽车类和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分别增长27.1%和33.3%。但随着今年来油价的不断上涨,城市交通的拥挤,在一定程度上抑止了人们对汽车的消费热情,11月份汽车零售数量仅增长8%,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增长9.9%,增幅分别比上年同期回落30.716.4个百分点;通讯器材类商品随着市场拥有量的逐步饱和,零售数量和零售额均有不同程度下降,11月份普通电话和移动电话零售数量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9.2%和0.7%,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下降14.2%。

 

 

                           撰稿:程遥

                           核搞:侯超英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