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加快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出台系列政策措施,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
一、福建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
10年来,福建文化产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2013-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6%(未扣除价格因素,下同),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现价增幅高1.5个百分点。2020年,福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65.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比全国高0.6个百分点,总量和占比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5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一)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积极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相继制定出台《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八条措施》等系列文件,各有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关于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的工作意见》《关于推进我省传统手工艺与现代文创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文化产业配套政策文件,从财政、税收、金融、土地、科技、社保等方面细化配套政策措施。落实文化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近年来每年减免文化企业税收超过2亿元。加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将文化产业列为“六四五”产业新体系四个优势产业之一,对提档升级传统文化产业业态、做强优势特色文化产业作出部署。
(二)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福建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一是2015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投资基金,总规模20亿元,支持我省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龙头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和小微文化企业发展。二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2012-2021年累计下达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1.20亿元,支持全省580个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三是开展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对12个文化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增长潜力大的县(市、区)连续3年予以重点支持,推动特色文化项目建设。
(三)支持文化产业平台发展。各地因地制宜打造文化旅游街区、文化产业园区,推动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开展省文化产业园重点园区认定,支持重点园区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省有文化产业园区近90家,规划总面积约8000万平方米,形成了福州软件园动漫游戏产业园区等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同时,依托福州软件园、厦门软件园和海西创意谷三大集聚区,建设海峡国家数字出版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动漫游戏、在线教育、数字阅读、影视服务等业务板块,初步形成福州、厦门两个互联网+文化产业集群。在福州举办2019海丝华文媒体发展论坛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华媒福建行活动,发起成立“丝路”华文媒体协作网,与56家海外华文媒体共同签订了《丝路华文媒体合作协议》。举办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舞蹈艺术交流周、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国际旅游节、丝绸之路(福州)国际电影节、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国际动漫节等影视动漫节展活动以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会、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重点文化展览展示交易平台。
(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建立全省文化产业项目库,深入推进“五个一批”项目建设。福州朱子坊、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烟台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开发,永泰欧乐堡海洋世界,龙岩洞文化创意产业园,以及厦门、平潭、泰宁、屏南影视基地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五)打造福建文化标识体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实施福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打造福建文化标识体系”。省委高度重视“福”文化宣传推广,打响福建“福”文化品牌,以“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福建文旅产业加快发展。开展系列“福”文化宣传推广创作活动,深挖“福”文化内涵,讲好“福”文化故事,推动“福”文化走出去,在全省上下形成了“关注‘福’文化、参与‘福’文化、乐享‘福’文化、发展‘福’文化”的浓厚氛围。
(六)加强骨干企业培育力度。一是支持龙头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印象大红袍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吉比特先后获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二是建立完善龙头文化企业和中小文化企业培育机制。每年评选认定“福建省文化企业十强”“福建省最具成长性文化企业”,多维度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独角兽企业”。三是大力支持文化企业上市。吉比特、合兴包装、德艺文创、富春股份、坤彩科技、福昕软件等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2021年全省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文化企业达到3家,60多家文化企业在主板、境外、创业板等资本市场上市。全省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近200家,多家文化科技企业被认定为“独角兽”或“瞪羚”企业。
二、福建文化产业行业发展各具特点
(一)传统产业运行平稳
1.出版发行和报刊服务业。2020年,全省出版发行和报刊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06.11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6.5%。去年全省出版报纸42种,期刊174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2万册的有15种,超过10万册的有3种。全省报刊业主营收入14.42亿元,发行量4.26亿份,广告收入10.55亿元。
2.广播影视业。2020年,全省广播影视业实现增加值129.66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4.0%。去年全省广播电视总收入303.13亿元,同比增长44.0%。《闽宁纪事》《红色摇篮》等7部纪录片在央视播出,《闽宁纪事》荣获第31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申请立项1502部重点网络影视剧,上报广电总局复核340部,跻身全国前5,投资过亿的项目达19个。
3.文化休闲娱乐业。2020年,全省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17.52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2.6%。去年全省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约7500 场,参与群众近5900万人次;百姓大舞台演出33场,社会力量演出29场;各类街头文化活动1500多场;开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组织近百场主题性文艺展演;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开幕式文艺晚会;举办第八届福建艺术节,全面展示福建文化艺术发展成果。
4.文化会展业。2020年,全省文化会展业实现增加值20.45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8.3%。去年全省共举办30多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红色书画展、优秀作品展;举办1场省内大型文化会展(海峡旅游博览会);参加1场省外大型文化会展(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举办5场旅游推介会、3场文化论坛;在东京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福建文化年系列活动之“一脉承传——黄檗文化展”。
(二)特色产业优势明显
福建是传统工艺美术大省,工艺美术品类丰富,产业规模位居全国第3位,出口额居全国第2位,形成了德化手工艺陶瓷、惠安石雕、莆田木雕及古典家具、安溪藤铁工艺、手工艺油画、金银饰等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在国内外形成较大影响力。2020年,全省工艺美术业实现增加值733.61亿元,占全省文化产业的33.9%,2013-2020年年均增长11.1%。
(三)新兴业态发展迅速
全省动漫游戏、数字出版、数字教育、网络视听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势头强劲。2020年,全省动漫游戏业和创意设计服务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66.66亿元和333.73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31.5%和15.4%。各地充分发挥数字建设优势,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建设和利用,同时积极探索5G、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发展数字文化科技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文化企业。福州、厦门入选科技部与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认定的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获评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5家文化企业上榜《中国互联网企业综合实力研究报告(2020)》。
(四)产业融合不断推进
实施文旅融合“五大提升工程”,推进“全福游、有全福”品牌建设。深入推进红色文化保护利用项目,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各地市坚持以新文创理念深度开发城市文化IP。连续举办八届“福建文创奖”赛事活动,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三、福建文化产业区域发展多样化
福建充分立足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推动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相互协调、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新发展格局。
2020年福建及各设区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情况
指标 |
增加值(亿元) |
占GDP比重(%) |
全省 |
2165.67 |
5.0 |
福州市 |
539.00 |
5.4 |
#平潭 |
2.95 |
0.9 |
厦门市 |
310.87 |
4.8 |
莆田市 |
257.12 |
9.8 |
三明市 |
69.22 |
2.6 |
泉州市 |
574.70 |
5.7 |
漳州市 |
207.30 |
4.5 |
南平市 |
83.08 |
4.2 |
龙岩市 |
82.59 |
3.0 |
宁德市 |
41.79 |
1.6 |
(二)厦门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10.87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6.0%,占GDP的比重为4.8%。厦门拥有全国首个以自贸区为主体的国家级文化出口基地、首批国家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中国(厦门)智能视听产业基地等国家级产业基地。博乐德艺术品保税共享平台是全省首个集艺术品保税仓储、展览展示、拍卖交易、艺术品金融、艺术品进出境等服务于一体的高端艺术品公共服务平台。 (一)福州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39.00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2.9%,占GDP的比重为5.4%。福州市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快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落实好文化企业与项目的奖励。培育打造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网龙公司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化企业30强,市文投集团获第十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全市有13家企业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
(三)莆田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57.12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3.9%,占GDP的比重为9.8%,连续九年居全省第一。形成莆田木雕、古典工艺家具、金银珠宝首饰、工艺油画、妈祖文化旅游等五大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品牌。华昌文化创意产业园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市共有7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5位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89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和139位福建省工艺美术名人。
(四)三明市。2020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9.22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8.0%,占GDP的比重为2.6%。三明市以“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为抓手,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万寿岩国家遗址公园、泰宁影视基地、明清园、中国市县电视台影视研发基地等一批项目投入运营,建成了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等一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带动朱子文化传媒、明清园博览苑、轩正影视、中煌立体等一批文化企业壮大发展。
(五)泉州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574.70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4.0%,占GDP的比重为5.7%。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是联合国首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南音、提线木偶等四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是全国唯一拥有全部三大类联合国“非遗”项目的城市。2018年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称号。
(六)漳州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07.30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4.3%,占GDP的比重为4.5%。长泰龙人古琴文化村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南靖土楼获评国家级最具价值文化旅游景观,雅歌乐器、恩扬工艺获评全国重点文化出口企业。
(七)南平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3.08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1.4%,占GDP的比重为4.2%。印象大红袍先后五次获得省十强文化企业,2019年获全国“文化企业三十强”提名,同时在新三板成功挂牌。建阳建盏、松溪版画、湛卢宝剑、建瓯根雕、浦城剪纸等地方特色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建阳被授予“中国建窑建盏之都”。
(八)龙岩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2.59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2.1%,占GDP的比重为3.0%。2021年,举办第三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宣传报道稿累计点击9300多万次。集中签约27个文旅项目,总投资46.83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4个。持续打响“红色古田·养生龙岩”品牌。2021年选送21件产(作)品参加全国红色旅游创意产品和红色旅游演艺作品创新成果展示活动,引导带动文化创意经济蓬勃发展。
(九)宁德市。2020年全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41.79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4.1%,占GDP的比重为1.6%。宁德在全省首创成立了市级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委员会,先后出台《宁德市文资委工作规则》、《宁德市国有文化企业管理实施意见》《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业绩考核方案》等文件,构建起新型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系。依托闽东日报社注资组建宁德市文化传媒集团公司,推进传媒媒体转型升级成多元化产业版块的文化企业。打造前洋影视基地和乡村新时代影视产业园,吸引上百家影视企业入驻,吸引了北京、厦门等地剧组落地拍摄现代爱情剧、综艺节目等。
(十)平潭。2020年平潭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95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1.3%,占GDP的比重为0.9%。平潭积极发挥“一岛两窗三区”政策优势,认真贯彻落实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着力培育凸显两岸元素、海洋海岛基因及海丝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构建两岸文化融合发展生态圈,进一步提升实验区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厚植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文化底蕴。
(执笔:许光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