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社会事业不断取得新进步,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财政对社会各项事业支出持续增长,对教育、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支出以及城乡社区事务等关系民生发展的支出年均增长9.7%,2021年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52.1%,比2012年提高6.9个百分点。全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效果显著,全民医保基本实现,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一、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资源更加优质均衡
福建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统筹推进教育改革发展。2021年,全省财政对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0.8%,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7.6%,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多项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11.42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年,为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奠定了扎实基础。
(一)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一是学前教育得到保障。2021年,全省有幼儿园8836家,在园人数167.27万人,是2012年的1.2倍;幼儿园普惠率达到93.12%。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8.9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约11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6.93个百分点。二是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342家,在校生505.51万人,比2012年增长27.8%。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9.23%,其中,小学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95%,初中学龄人口净入学率99.7%,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全省高中阶段学校722家,其中普通高中557家,中等职业学校165家;普通高中在校生69.9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37.54万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7.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约5.6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6.3个百分点。四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立。全省有职业院校215家,在校生37.54万人,专业基本覆盖全省产业各主要工种和岗位,且每年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和退役士兵等的各类培训达上百万人次,每年为社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逾20万人。五是高等教育较早地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21年,福建有高等学校92家,在校生125.8万人,每万人口在校生达到300.45人,是2012年的1.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9.3%,比全国平均水平约高1.5个百分点,比2012年提高13.2个百分点。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分别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项目数和学生数连续三年位列全国第一,第四、五届大赛连续两年在全国大赛中获得奖牌总数第一。2021年,全省高校为社会输送27.72万毕业生,其中硕博士1.65万人、普通本专科毕业生22.47万人、成人本专科3.6万人,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教师队伍规模不断壮大。 2021年,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有55.37万人,比2012年增长27.6%。其中,学前教育专任教师11.22万人,义务教育专任教师31.11万人,高中阶段学校专任教师7.35万人,高等教育专任教师5.43万人,特殊教育专任教师2569人,均比2012年有明显增加。学前教育和普通高中平均每位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分别为14.91人和13.28人,分别比2012年减少8.74人和0.52人,特殊教育每位专任教师负担的学生数也从2012年的16.68人减少到2021年的11.18人,较好地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
(三)教育公平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一是全面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实施中职免学费政策,普通高中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杂费。2012年开始实施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每年惠及近26万农村学生,学生身体素质明显改善。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基本健全,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公办与民办教育所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覆盖,全省每年资助学生逾百万人次。三是残疾学生就学得到基本保障,采取进入特教学校或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不同方式,保障程度不同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
二、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文化自信进一步彰显
福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强省建设。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群众性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得到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文化建设成效显著。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惠民服务持续深入。截至2021年底,全省已建成公共图书馆96家(其中76家达到国家等级馆)、文化馆97家(其中79家达到国家等级馆)、博物馆140家,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210家,分别比2012年增长12.3%、14.1%、48.9%和 9.6%,一个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超过80%的县级及以上图书馆、文化馆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实现全覆盖,实现服务功能整合的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占比达99.6%。
2021年全省文艺院团演出0.92万场,观众人数达345.71万人次; 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2342.01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53.5%;文化馆举办节庆活动337个,组织文艺活动1.64万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153.38%和31.32%;博物馆举办展览1193次,比2012年增长66.6%。
(二)文化艺术创作成果丰硕,影视精品质量提升。福建戏曲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高甲戏《大稻埕》、闽剧《生命》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实现福建戏剧该奖项“六连冠”。剧本《大稻埕》《双蝶扇》荣获中国戏剧曹禺剧本奖。电视剧《彭德怀元帅》《绝命后卫师》《可爱的中国》、广播剧《闽宁镇》等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绝境铸剑》等4部电视剧获第32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福建演员荣获第16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3位演员分别荣获第28、29、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实现了福建该项目十届蝉联。
(三)文物保护机制更加完善,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近年来,福建连续颁布实施《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条例》等多项地方性法规,持续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法治化保障机制。截至2021年底,全省列入世界遗产数量达5个,并列居全国第2位;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45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国家级传承人143名,省级传承人917名,市、县级非遗名录3000多项,数量均位居全国前列。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国际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全省有国家定级博物馆45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42处。福建还重点推进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公布首批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65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142581件(套),均居全国前列。
(四)广播电视覆盖面持续扩大,网络视听阵地不断巩固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75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99.9%,分别比2012年提高1.9和1.3个百分点。有线电视总用户达733.45万户,比2012年增长11.2%,2017年有线电视全部完成数字化,数字电视总用户比2012年增长91.0%;有线双向数字电视用户446.51万户,占比为60.9%。省广播影视集团成立福建网络广播电视台(海博TV)和融媒体资讯中心,建成集网站、 APP、IPTV、两微一端等为一体的新媒体产品矩阵;福建广电网络集团建成县级融媒体中心省级技术平台,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和全省84家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各级广电媒体开办的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短视频号和其他融媒体产品超500个。
(五)新闻出版事业较快发展,全民阅读深入推进。截至2021年底,全省图书总印数有1.55亿册,比2012年增长35.4%;音像电子出版物16.6万张,期刊出版总印数达2003.21万份。各级各类报刊积极开展主旋律宣传,仅“十三五”期间,全省共推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等30多种重点图书,《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发行193万册,位居全国前列;《习近平在厦门》《习近平在宁德》《习近平在福州》三本系列采访实录发行432万册,占全国总发行数近一半。《谷文昌》《海边春秋》入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畅销书和常销书集群明显壮大,有2种图书销量超过100万册,60余种图书两年销量超过5万册,130余种图书3年连续重印3次以上。福建的传统印刷文化不断得到加强保护,在全国首批获准在建阳、连城和宁化等地设立中国印刷博物馆分馆。新华书店门店的升级改造和乡村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高校书店建设及智慧书城建设持续推进,全民阅读示范点深入到社区,农家书屋持续开展提质增效建设。
三、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健康福建建设扎实推进
福建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加医疗资源,优化区域城乡布局,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稳步提升。2021年,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32‰和3.43‰,比2012年分别下降4.27和4.89个千分点;孕产妇死亡率从2012年的16.96/10万下降到2021年的8.77/10万,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从2012年的653.70/10万下降到2021年的209.49/10万,继续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在全国前列。
(一)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成效。截至2021年底,全省医疗机构为2.87万家,医院711家、比2012年增长37.0%,其中公立医院288家、民营医院423家,比2012年分别增长11.2%和62.7%。从床位数来看,医疗机构床位22.38万张,比2012年增长60.8%;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5.35张,比2012年增加1.64张;民营医院床位占医院床位比重24.8%,比2012年提高12.5个百分点。从人员来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29.44万人,比2012年增长67.1%;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1.11万人,比2012年增长66.2%;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65人,比2012年增加0.96人。2013-2021年,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年均增长3.48%,出院人数年均增长1.06%。民营医院发展迅速,公立医院成为推进医疗新技术服务的龙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协和医院入围全国百强医院,分别排名第84位、第86位;12个专科入围全国专科声誉10强的提名。近年来,福建实施委省共建,推进医疗“创双高”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等7家医院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全省实现高位嫁接、技术平移,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新服务405项,其中国内首创2项,填补省内空白41项,有效提升区域医疗技术水平。
(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疾病防控综合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全科医生1.16万人,是2012年的4.5倍;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78人,比2012年增加2.09人。2021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79元,比2012年增长46.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到83.9%、84.3%、90.6%,并逐年提升。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保持在95%以上,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为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已建成6类26支省级卫生应急队伍。在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始终坚持中西协同,中医药全程深度介入抗疫防治,迅速阻断疫情传播蔓延。严格防范埃博拉出血热、登革热等传染病从境外输入,艾滋病、结核病等疾病防控持续加强,全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
(三)中医药科学受到关注,支持传承创新力度加大。目前,全省已有2名国医大师、5名全国名中医,2名首届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和2名岐黄学者列入全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建设目录;有2人获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表彰;4个专科列入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福建厦门市中医院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人民医院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和国家中医疫病防治中心,3所中医医院列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院,4所列入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29个县(市、区)和1个设区市被评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兜底保障机制更加健全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率先合并新农保和城居保,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城镇职工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都增长5%左右,城乡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到580元,城乡低保年均标准提高到8580元,全省逐步形成覆盖城镇职工、城乡居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农村被征地农民、农民工等各类群体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一)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养老保险实现全省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全省统一基本实现。截至2021年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含离退休人员)为2927.39万人,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011.11万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99.23万人,年均分别增长8.2%、6.6%和5.7%。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872.06万人,其中,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57.42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939.02万人。全省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84.39万人,2012年以来年均增长3.9%;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6.7万人,年均增长4.0%。
(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福建不断创新优化社会救助供给,实施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困难群众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13.3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占脱贫人口总数的29.6%;54.90万人纳入低保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城乡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年8580元,分别是2012年的2.2倍和4.1倍。
(三)公平可及的养老服务持续推进。全省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得到延伸拓展,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64万个,各类养老服务床位总数增加至27.3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8.7张,基本实现县县有护理型养老机构,街镇有具备综合功能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村村有老年人场所。
(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实现新格局。社区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全省村、社区实现了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100%村(社区)建立了民主协商制度。有6个市(区)入选全国社区治理实验区,福州市鼓楼区的军门社区工作法向全国推广。新冠疫情期间,全省10.6万名社区工作者、65万名志愿者、7000多名专业社工投身在社区防控一线,为及时有效遏制疫情暴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体育事业成效显著,体育产业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始终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竞技体育实现新的突破,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一)群众体育实现新发展。一是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截至2021年底,全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41平方米,比2013年的1.59平方米增加0.82平方米。2013年起,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社区。共投资近9.7亿元,在城市社区新建多功能运动场、室内健身房、笼式足球场、篮球场、拼装式游泳池、智慧体育公园和全民健身中心,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条登山步道,健身步道做到“举步可就”,城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不断完善。二是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截至2021年底,累计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近5万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1.3%,城乡居民体质合格率达到91.9%,比2012年提高2.7个百分点。全省形成了以品牌赛事为龙头、海峡两岸赛事为特色、全民健身运动会为引领的赛事体系,按照“一地一品”的要求,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累计超过2.5万场次,参与人数超过1200万人次。
(二)竞技体育展现新突破。2012年以来,福建运动健儿累计获得冠军 625.5个,其中世界冠军 95个、亚洲冠军 132个、全国冠军 398.5个,涌现出林丹、林清峰、谌龙、邓薇、徐云丽、林莉、李发彬、李雯雯、黄东萍、卢云秀等一大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在第十二届、十三届和十四届全国运动会上,福建运动健儿获得金牌榜、奖牌榜和总分榜均位列全国前十位的好成绩。在2012年、2016年和2021年的各届奥运会中,福建运动健儿分别获得2金2银3铜、4金1银2铜和4金2银2铜的好成绩,尤其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实现了“奖牌总数、金牌总数、夺牌率”三个历史性突破。
(三)体育产业凸现新成效。全省有2个单位获评国家级示范基地、17个单位获评国家级示范单位、11个项目获评国家级示范项目,共计30个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与浙江、江苏并列全国第一梯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和增加值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在总量上,体育产业总产出从2012年的2247.61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 5314.23 亿元,年均增长11.4%;增加值从745.21亿元增加至1795.43 亿元,年均增长11.6%;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4%左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均在2%以上,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六、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脱贫攻坚成效明显
(一)兜底保障和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截至2021年底,全省投入残疾人康复服务的资金3.1亿元,是2012年的2.8倍。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残疾人有70.7万人,比2012年增长22.3%。全省共为3.43万户7.22万名残疾人发放“一户多残”补贴;有66.61万名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是2012年的3倍。全省获得基本康复服务的残疾人有30.7万人,是2012年的2.5倍;得到基本康复训练的残疾儿童有1.6万人,是2012年的4倍。
(二)教育体系更加完善。2021年,全省有特教学校76家,是1949年的36倍,比2012年增加3家;特殊教育在校生2.87万人,是1949年的377倍,是1978年的54倍,比2012年增加0.14万人。仅“十三五”期间,全省累计投入24.13亿元专项用于提升特殊教育整体水平。现有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基本实现特教学校布点全覆盖,所有市、县均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5所特教学校举办职业高中班,在校生达863人;义务教育阶段在校残疾学生2.73万人,残疾儿童入学率超过99%,比2012年提高7个百分点以上。
(三)扶持就业创业成效明显。福建不断推进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全省6.63万名建档立卡的贫困残疾人于2019年底全部实现脱贫。截至2021年底,全省新增残疾人就业26265人,其中新就业形态就业、灵活就业16166人;城乡培训残疾人19362人次,其中新就业形态培训2000多人次;有就业意愿大学生100%实现就业。残疾人按比例就业1.4万人,是2012年的4.2倍。
(执笔:苏雅彤、廖锦铭、孙国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