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始终把握人口发展规律,认真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科学谋划人口发展战略,立足福建自身情况,推动人口实现健康均衡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口发展呈现总量增加、结构趋于优化、素质逐步提高、城镇化扎实推进等特征,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巩固建成的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人口总量增加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人口保持平稳发展态势,人口总量增加。2021年末,全省常住人口4187万人,比2012年增加346万人,增长9.0%,九年间平均每年增加38.4万人,年平均增长1.0%。分性别看,男性人口216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4万人,年平均增长1.0%;女性人口2018万人,比2012年增加152万人,年平均增长0.9%。总人口性别比(女性=100)为107.5,比2012年上升1.6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全省人口分布继续向沿海地区聚集。2021年,福州(含平潭)、厦门、泉州、漳州、莆田五个设区市常住人口共308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达73.7%,与2012年相比,人口增加310万人,占比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明、南平、龙岩、宁德四个设区市常住人口1103万人,占26.3%,与2012年相比,人口增加36万人,占比下降1.5个百分点。
二、生育政策调整成效初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积极实施人口生育政策,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平均年龄比全国相对“年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2021年,国家规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孩子。这些政策变化,福建在应对人口少子化、老龄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省0-14岁少儿人口791万人,比2012年增加186万人,扭转了前十年少儿人口整体减少的状况。0-14岁少儿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18.9%,比2012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10年到201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年起,全省人口出生率重新高于并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全省人口出生率达8.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8个千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人口的比重11.5%,比全国低2.7个百分点。
三、劳动力资源优势依然明显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转变,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形状,中青年人口比重大、老年和少儿人口比重小,为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活力源泉。202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2680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超过六成,达64.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5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人口总抚养比为43.7%,距离国际公认的50%临界值还有6.3个百分点的差距,仍处于人口红利阶段。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质的人力资本,对加快全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具有重要作用。
图1 2021年全省分年龄段人数(万人)
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更加重视教育发展,不断普及基础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推动人口素质提高。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1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66年,比2010年提高0.64年。文盲人口所占比重为2.3%,比2010年下降0.1个百分点。各种受教育程度同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0.84万人提高到2020年的1.41万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1.39万人提高到2020年的1.42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3.79万人减少到2020年的3.22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010年的2.98万人减少到2020年的2.80万人。
图2 每十万人中文化程度人数
五、预期寿命逐步延长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仅是评价一个地区人口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卫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78.49岁,比2010年提高2.75岁,年均增加0.28岁。从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来看,福建老年人口绝大多数处于健康状态,202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中,身体健康和基本健康的占91.3%,不健康但生活能自理的占7.0%,生活不能自理的仅占1.7%。
六、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城镇空间布局持续得到优化,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后,福建省委、省政府就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特别是《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福建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发布实施以来,全省城镇化发展得到扎实有序推进,为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2021年,全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291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0个百分点,与2012年相比,福建城镇化率提高10.4个百分点。
七、人口流动趋向合理有序
福建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是流动人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人口流动呈多向性、综合性的态势,同时也具备合理有序的特征。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人户分离常住人口为1646.4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280.34万人,流动人口为1366.12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加539.01万人,增长48.67%;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加197.29万人,增长237.57%;流动人口增加341.72万人,增长33.36%。在流动人口中,外省流入人口488.9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比重11.8%,比2010年提高0.1个百分点。
八、家庭户规模持续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政策优化,人民幸福感、安全感、获得感不断得到提升,家庭户的户数增加明显。
(一)家庭户增长快于人口增长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福建家庭户数量为1437.11万户,比2010年增加了316.43万户,增幅达28.2%,年均增长2.5%,而同期人口年均增长1.2%,年均户数增幅高于人口增幅1.3个百分点。
(二)城镇和乡村家庭户快速增长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福建城市、镇、乡村家庭户分别为595.17万户、377.60万户、464.34万户,与2010年相比,城市与镇的家庭户数分别增加202.34万户和129.28万户,增幅分别达51.5%和52.1%,乡村家庭户数则减少15.15万户。
图3 七人普与六人普家庭户数比较
九、人口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住房水平显著提高,人口居住的整体性、系统性、宜居性、包容性得到切实增强。
(一)清洁能源使用占比持续提高
福建在不断改善百姓炊事条件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建设绿色、生态、环保社会的号召,清洁能源在全省得到大规模推广与应用。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有高达94.7%的住户主要炊事燃料使用燃气和电。
(二)管道自来水拥有率提高
饮用自来水是饮水安全和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福建在加强饮用水安全、卫生防疫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福建住房内有管道自来水的居民家庭户占比为91.8%。
(三)住房附带厕所占比较高
家庭住房内是否有厕所,是社会文明进步、居住卫生条件的表现。2020年,福建居民家庭住房内有厕所的占98.7%。
(四)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已超过40平方米
福建人口居住条件得到不断改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居民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3.83平方米,比2010年增加6.76平方米,增幅达18.2%。
(五)超过九成的家庭住房有独立使用的厨房
福建群众安全意识不断得到提高。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全省居民家庭住房内有独立使用的厨房比例为93.7%,比2010年提高12.1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人口工作积极应对新形势,努力适应新变化,不断推动政策创新,保持了全省人口稳定发展的局面,为建设新福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
(执笔:张伟豪)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