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培育新动能、以绿色发展厚植新优势,新福建建设稳步向前。全省围绕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惠民生的实际需求,深入挖掘内需潜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有效投资,强化项目实施,固定资产投资(以下简称“投资”)结构逐步优化,增动能、调结构、强弱项作用更加明显,推进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一、投资增长态势稳健,支撑经济健康发展
全省着力改善投资环境,拓展投资发展新空间,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投资规模不断壮大,投资结构更趋优化,为新时代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
(一)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效益稳步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加快推动各项重大项目建设,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全省投资8340.19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595.85亿元,2021年达19083.28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9.6%,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个百分点。2012年以来,全省投资效益总体平稳且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万元固定资产投资产出GDP),对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投资先导作用明显,产业格局愈加稳固
全省充分发挥投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作用,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引导和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优化提升工业传统产业,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促进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三次产业投资与经济发展互相助力,协调性明显增强。2013-2021年,全省三次产业投资稳步增长,年均分别增长10.3%、10.4%、9.3%。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从2012年的1.8∶30.6∶67.6调整为1.9∶32.4∶65.7,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从2.7%、26.4%提高至4.8%和59.2%,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工业建设成就斐然,服务业第一大产业地位稳固。
(三)民间主体持续活跃,经济贡献功不可没
从扩大市场准入到减税降费,再到融资支持和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多项惠及民间主体的政策举措接连出台,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始终在50%以上。作为民营经济大省,福建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精准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缓解融资难题,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鼓励民间资本采用各种投资方式参与经济建设,同时对民间投资在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资金协调、法律保护等各个环节提供全方位服务,为民间经济发展破冰除障。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缴社保费、加大稳岗支持力度、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能免尽免,一系列助企纾困举措密集出台,源源不断为民营企业发展注入信心。全省民间投资规模扩大,比重持续提高,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2021年,全省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0.7%,比全省投资年均增幅高1.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也由2012年的52.9%提升至2021年的57.7%。2021年,全省超三分之二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于民间经济的贡献,民间经济对加快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资金保障适度增长,项目推进有序有力
全省充分发挥资金效益,持续强化资金保障力度,项目建设资金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为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提供充足保障,助力投资稳增长。一方面,充分运用政府债券资金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的引导作用,牢牢抓住夯实项目前期工作关键环节,做好项目储备及债券争取,专项债券稳投资促增长作用显著。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主动服务意识,推动项目招商引资,助力项目快速落地。2021年全省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项目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6.6%,增幅比同期全省投资高0.6个百分点,其中,自筹资金增长8.5%,国家预算资金增长4.4%。
二、创新驱动势头强劲,经济转型步伐加快
全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福厦泉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六四五”产业体系投入,六大主导产业、四大优势产业、五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企业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改造升级力度加大,引擎作用持续增强
全省以创新驱动为导向,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龙头企业“培优扶强”专项行动,持续促进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一方面,持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产业转型升级加快。2013-2021年,全省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1.1%。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持续发挥引擎作用,有力促进全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3-2021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29.6%,比全省投资年均增幅高20.0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36.0%,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8.3%,占比比2012年提高6.5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3.1%,增幅比同期全国平均水平高20.9个百分点。
(二)“福建制造”蹄疾步稳,信息产业突飞猛进
福建坚持优先发展实体经济,稳步推进制造业“产业优”,以“高素质”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入实施制造业强基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锻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培育高质量发展强劲驱动力,制造业投资规模逐渐壮大,2013-2021年,全省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0%,比全省投资增幅高1.4个百分点。锂离子电池制造业重点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2013-2021年,宁德时代先后在宁德投资兴建湖西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蕉城时代车里湾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福鼎时代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等系列项目。全省继续深挖电子信息制造潜力,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主导产业高端化、集聚化,2013-2021年,电子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4.5%,福建电子信息产业由“填芯补屏”向“增芯强屏”大踏步迈进。
三、基础设施跨越发展,八闽大地喜焕新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重点聚焦基础设施建设,以重大项目为抓手,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并重,加强交通、物流、能源、水利、市政、环保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八闽大地喜焕新颜。2013-2021年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9.3%。
(一)运输能力大幅提升,群众出行日益便捷
全省持续加强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化通道枢纽建设,综合交通设施实现跨越式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经济优势明显提升。2021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3983.31公里,实现9个设区市动车环形运营,是全国首个实现市市通高铁的省份。公路通车里程111030.6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6000公里,综合密度居全国第三位,实现80%的陆域乡镇30分钟内便捷通高速。建成世界最长跨海峡公铁两用大桥,福州、厦门双双迈入“地铁换乘时代”,“轨道上的福建”初步形成。
(二)能源布局日趋完善,绿色发展成就斐然
福建充分挖掘能源产业潜力,优化能源结构布局,不断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清洁、高效、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提供有力保障。全省先后建成了福清核电、水口发电、潘宅风电、信义光电等大型清洁能源产业基地,形成了核、风、水、光等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围绕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全省不断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力度,2021年,全省太阳能发电投资比上年增长14.2%,核能发电投资增长9.4%,水力发电投资增长7.9%。清洁能源装机容量持续提升,从2012年的1694万千瓦增加至2021年的4047万千瓦;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稳步提升,清洁能源发电量从2012年的641亿千瓦时增加至2021年的1422亿千瓦时,清洁能源利用水平持续提升,为福建绿色发展奠定基石。
(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数字经济乘风而上
2018年开始,数字中国建设峰会落户福建福州,为数字福建建设加速鼓劲。全省加大信息网络建设力度,将数字福建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数字福建建设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推动数字技术与各产业深度融合,为福建实施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轮驱动”提供有力支撑。大力实施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强基赋能专项行动,打造“双千兆”网络、做大做强数字经济,2021年在统新基建项目265个,计划总投资规模达1009.18亿元,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所有县区和95%以上的乡镇镇域5G覆盖,县级以上区域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
四、民生投资力度加大,公共事业长足进步
全省持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突出位置,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不断落实各项惠民利民政策措施,加大民生领域投资,切实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一)科教文卫保障充足,社会领域快速发展
全省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本,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大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领域补短板投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惠民建设卓有成效。2013-2021年,全省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娱乐业投资年均分别增长16.4%、24.4%、17.6%。财政民生投入强力保障,2021年全省民生支出3926.89亿元,比上年增长8.5%,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5.4%。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学校1.61万个,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7万个。
(二)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居住质量有效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推进小城镇建设和旧城改造,周边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都得到了提升和优化,人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2021年,全省大力开展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建设,安排改造老旧小区39万户,全年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7.2万套,基本建成4万套,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94万套。新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9.1万套(户),基本建成5万套(户)。随着项目施工建设加快,房地产开发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12年的2824.12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6195.61亿元,投资总量翻番。2013-2021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均增长9.1%,累计完成投资44958.93亿元。2021年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3.9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5.7平方米,年均增长1.6%。
(三)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市政道路网不断完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不断推进,防洪排涝能力显著提升,城市绿化、亮化建设推陈出新,2021年全省新改扩建城市道路810公里,在建地铁233公里,新建提升福道1072公里,公园绿地1156公顷,新建改造城市和乡镇污水管网2220公里,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大幅提高,城市(县城)新增建成区绿地面积1742.92公顷,建成区绿地率40.77%。农村人居环境方面,全面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推进乡村绿化,提升村容村貌,整治农村裸房15万栋,农村环境不断改善,群众居住品质不断改善。2013-2021年,全省城乡市政建设投资年均增长16.4%,比全省投资年均增幅高6.8个百分点,为城市建设美化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五、坚定绿色发展新路,生态省建设稳步向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的姿态,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素质”,推进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的体制机制创新、制度改革,深化生态省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水、大气、生态环境保持全优。福建是全国“最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连续40余年保持全国第一位,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1年植树造林总面积7.16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17平方公里。全省针对生态环境补短板,生态治理力度不断加大,2013-2021年,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13.3%。福建从原来生态底色好提升到绿色发展强,深入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回顾这十年,投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有力的支撑作用。立足当下,投资发展仍将是提高全省基础设施建设层次、拉动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引擎。展望未来,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全省上下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提高效率、提升效能、提增效益,强化补短板、强弱项、调结构,提高投资政策的有效性、精准性、针对性,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福建篇章作出更大的贡献。
(执笔:薛慧贞)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