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福建服务业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经济规模持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动能持续释放,逐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新引擎。
一、服务业乘势而上,推动经济迈向新发展阶段
(一)服务业跃升经济第一大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服务业以韧克难稳步前行,有力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经济总量看,2021年全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046.30亿元,是2012年的2.2倍,分别于2015年和2020年突破万亿元和两万亿元大关。从发展速度看,2013-2021年年均增长8.9%,比GDP和第二产业分别高0.8和0.9个百分点。从经济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由2012年的8.1∶52.1∶39.8转变为2021年的5.9∶46.8∶47.3,总体呈现“三二一”格局。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于2020年超过第二产业,跃升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从增长贡献看,2013-2021年服务业对GDP增长平均贡献率(2013-2021年贡献率的算术平均)为47.4%,比2012年提高16.4个百分点。随着产业地位不断提升,服务业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更是抵御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服务业展现出强大发展韧性。2020年和2021年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分别为56.6%和52.7%,比第二产业分别高18.9和9.3个百分点,支撑全省经济稳定增长。
(二)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的发展态势。2021年,服务业投资规模是2012年的2.2倍,2013-2021年年均增长9.3%。分时期看,2013-2015年,福建着力推进服务业领域的重大项目建设,服务业投资实现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7.8%;2016-2021年,服务业投资进入新发展阶段,规模稳定扩大,增速稳中趋缓,年均增长5.2%。三次产业投资占比由2012年的1.8∶30.6∶67.6调整为2021年的1.9∶32.4∶65.7。全省以创新驱动为导向,持续推进现代服务业投资,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2013-2021年年均分别增长21.0%、13.3%和5.6%。民生服务补短板投资保持快速增长,2013-2021年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24.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年均增长17.6%,教育年均增长16.4%,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年均增长15.5%。
(三)规上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服务业企业经营发展呈现良好态势。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6783家,比2012年增加4031家,2013-2021年年均增长10.5%;共计实现营业收入7447.48亿元,是2012年的3.8倍,年均增长16.0%;资产总计22998.40亿元,是2012年的3.1倍,年均增长13.5%;户均营业收入1.10亿元,户均资产总计3.39亿元,分别是2012年的1.5和1.3倍。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5家,10亿元以上企业116家,比2012年分别增加4家和89家。随着市场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业作为吸纳就业的主动力,稳就业保民生贡献突出。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期末用工人数118.55万人,比2012年增加67.87万人,年均增长9.9%;应付职工薪酬1189.94亿元,年均增长17.2%;人均年薪酬10.04万元,比2012年提高4.42万元,年均增长6.7%。税收贡献持续增大。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税金及附加、应交增值税、所得税费用合计294.52亿元,年均增长7.1%。
二、新动能聚势而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
(一)兴商旺市,新型消费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主动顺应消费业态、模式、热点变化,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持续升级,城乡消费协调发展,新型消费蓬勃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日趋完善,成为推动经济发展、保障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出台《福建省促进消费行动方案》,以“全闽乐购”促消费行动为抓手,提振消费信心,释放消费潜力,消费回升势头有效巩固。2021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5552.53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696.23亿元,2013-2021年年均分别增长8.4%和3.9%。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2万亿元,达到20373.11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10.5%。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0%,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4.3%,城镇、乡村市场共同繁荣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推广,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电子商务成为消费创新的重要渠道。2021年,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1775.54亿元,是2014年的9.3倍,2015-2021年年均增长35.0%。全省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1.41万亿元,是2016年的3.2倍,2017-2021年年均增长26.6%。以贸易为纽带,福建和世界联系更加紧密,“生意圈”不断扩大。2021年,全省海关进出口总额18433.0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7.2%;贸易顺差为3191.2亿元,比2012年扩大683.4亿元。
(二)两纵三横,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建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形成“两纵三横”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初步建成域内互通、域外互联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交通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2021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72.7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8.4%。全省完成货物发送量16.61亿吨,货物周转量10164.20亿吨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6.92亿吨,2013-2021年年均分别增长7.8%、11.3%和5.9%。全省大力开展交通建设攻坚行动,全省公路水路累计投资完成额1024.71亿元,连续两年突破千亿。截至2021年底,全省铁路营业里程3983公里,比2012年增加1728公里,实现9个设区市动车环形运营。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11103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10公里,分别比2012年增加16370和2438公里,所有县城连接二级及以上公路,全省建制村通水泥路和客车,综合路网密度居全国第3位,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全省沿海港口拥有生产性泊位43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190个,比2012年分别增加42和53个。作为全国首个将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作为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主攻方向的省份,全力打造网络货运、快递服务两大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新增网络货运平台47家,集群规模实现翻番。全省邮政业务总量474.78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33.9%;邮政业务收入421.38亿元,年均增长21.7%。全省快递服务企业完成业务量41.50亿件,2014-2021年年均增长32.2%;快递业务收入351.27亿元,年均增长24.3%。
(三)提档升级,新基建打造数字核心产业新引擎
福建是数字中国建设的实践起点。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数字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全省加快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应用第一省”建设,数字经济逐步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1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221.44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15.5%,占GDP比重为2.5%,比2012年提高0.9个百分点。电信业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社会民生等领域积极作为,打造“双千兆”网络。全省电信业务总量530.53亿元,年均增长37.5%;电信业务收入474.35亿元,年均增长2.2%。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5G基站5万个,实现所有县区和95%以上的乡镇镇域5G覆盖,县级以上区域普遍具备“千兆到户”能力。依托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技术渗透赋能,2021年,规模以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739.26亿元,年均增长14.8%。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年均增长34.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均增长26.4%。7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互联网综合实力前百家企业”名单,7家企业入选“2021年中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前百家企业”名单。
(四)运行稳健,金融有力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金融业有力支持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范控制金融风险,区域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2021年,全省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623.07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10.0%,占GDP比重为7.4%,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2021年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21万亿元,年均增长10.6%;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6.79万亿元,年均增长13.1%;存贷比创历史新高,达109.3%,比2012年末提高19.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保险公司保费收入1294.49亿元,年均增长11.7%。全省积极出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举措,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2021年末,三次产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9.6%、11.8%和15.4%,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38.3%,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长23.9%,涉农贷款余额增长10.9%,绿色贷款余额增长40.6%。深入实施资本市场提升工程,2021年新增19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162家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3.9万亿元,44家市值超百亿,10家市值超五百亿,5家市值超千亿。区域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龙岩开展全省首个林业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试点,宁德打造全省首个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三明发放全国首笔林票质押和林业碳票质押贷款,南平落地全国首单“碳汇质押+远期碳回购”和首单“科特贷”业务。
(五)房住不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房地产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认真贯彻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持续完善“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机制,投资规模稳定扩大,销售市场平稳发展,居住条件明显改善,有效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2021年,全省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2813.92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5.1%,占GDP比重为5.8%,比2012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投资情况看,全省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195.61亿元,年均增长9.1%。从建设情况看,房屋施工面积34667.1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5.7%;房屋竣工面积4041.6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6.8%。从销售情况看,商品房销售面积6976.44万平方米,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8.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5597.61万平方米,年均增长8.3%。商品房销售额8217.26亿元,年均增长12.6%。其中,住宅销售额7082.59亿元,年均增长13.3%。从居住条件看,全省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3.9平方米,比2012年增加5.7平方米,年均增长1.6%。从规模以上房地产相关服务行业看,物业管理营业收入205.25亿元,年均增长19.7%;房地产中介服务营业收入55.43亿元,年均增长27.9%;房地产租赁经营营业收入86.78亿元,2016-2021年年均增长31.2%;其他房地产业营业收入2.18亿元,2016-2021年年均增长18.2%。
(六)以文塑旅,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大力推动文化软实力超越,文化小康基本实现,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持续打响“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等文旅品牌,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我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65.67亿元,2013-2020年年均增长11.6%,占GDP比重为5.0%,比2012年提高0.6个百分点,总量和占比分别居全国第8位和第5位,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在巩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前提下,全省积极优化旅游服务,丰富旅游产品供给,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文旅活动,纷纷推出假日旅游惠民措施,推动文旅市场和假日消费稳步复苏。全省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07亿人次,2013-2021年年均增长10.8%;国内旅游总收入4862.34亿元,年均增长12.8%。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成功举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六个地区获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五个街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文旅产业对外交流合作持续推进,第七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第六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顺利举行,红色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都文化等八闽文化交相辉映,充分彰显。
(七)数字赋能,生活服务蓬勃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实施居民增收行动。2021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659元,2014-2021年年均增长8.5%,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6.6%。随着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数字技术赋能,家政、教育、健康、养老、文化、体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蓬勃发展,成为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引擎。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生活性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918.81亿元,2013-2021年年均增长23.2%。分行业看,规模以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中家政服务、车辆维修、育儿托管、婚纱摄影等领域龙头企业通过数字赋能平台化发展,带动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39.48亿元,年均增长31.0%。教育事业取得新实效,普通高校、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专任教师数分别为5.41、16.75、19.83、11.22万人,年均分别增长3.1%、1.3%、2.9%和7.4%。规模以上教育业实现营业收入49.09亿元,年均增长23.8%。卫生健康事业取得新进步,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和医生数分别为5.36张和2.65人,比2012年分别增加1.66张和0.87人。规模以上卫生和社会工作实现营业收入98.34亿元,年均增长24.4%。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实现营业收入149.20亿元,年均增长17.8%。
三、服务业开创新局面,迈步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服务业发展硕果累累,经济总量取得历史性突破,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但服务业发展仍然面临着经济结构优化不足,产业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展望新征程,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福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重点。一要努力壮大服务业经济规模。围绕数字经济、文化旅游、现代物流、新型消费等领域,扩大服务业有效投资,推动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拓宽加深数字技术应用,带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技术升级,支撑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商业模式和业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二要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着力加强省际合作,借助“海丝”核心区和福建自贸试验区政策优势和海峡西岸区位优势,向南连接粤港澳大湾区,向北对接长三角城市群,推动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同时,以福州城市群、厦漳泉城市群为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地区,着重培育一批引领行业的现代服务业龙头企业,支持其牵头建设一批规模效应明显、市场整合能力突出的互联网平台,促进传统服务业不断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三要继续加强服务业政策支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大助企纾困力度,促进服务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灵活实施政策调控和市场机制双项策略,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下行压力,对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服务业项目和企业,提供更大的扶持力度和更优的营商环境。
进入新发展阶段,随着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工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为服务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福建服务业一定能够紧抓历史机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的征程上奋力谱写福建服务业发展的新篇章。
(执笔:杨 峰)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