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十载奋进路 福建工业著华章

——“喜迎二十大”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四

来源:福建省统计局 时间:2022-09-18 08:47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福建全省上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效益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新兴行业快速增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科技创新成果显著,绿色发展底色亮丽,福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成就非凡。 

  一、规模总量大幅跃升,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一)增速换挡,总量壮大。从增速上看,党的十八大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与全国走势基本一致,由高速向中高速换挡。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12年至2014年年均增长12.9%的两位数增长,逐步回稳至个位数增长,2015年至2021年年均增长7.4%,仍高出全国1.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从总量上看,201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为8711.23亿元,2014年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682.19亿元,2019年突破1.5万亿大关,达到15654.00亿元,2021年跃升至17787.60亿元,为2012年的2倍,占全国的比重也从2012年的4.2%提高到2021年的4.8%。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计、出口交货值、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达46172.88 亿元、9559.28亿元、64743.01亿元和4353.30亿元,分别为2012年的2.2倍、1.6倍、2.2倍和2.4倍。从企业数看,截至2021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达到18870户,比2012年净增4198户,单位数位居全国第7位。 

  (二)工业生产能力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工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工业产品品种日益丰富,主要产品产量增势良好。如化学纤维由2012年的272.1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029.7万吨,初级形态塑料由176.4万吨增加到491.1万吨,纱产量由271.5万吨增加到556.9万吨,服装由32.9亿件增加到65.5亿件,钢材由2291.9万吨增加到3980.5万吨,水泥由7197.6万吨增加到10096.4万吨,集成电路由0.6亿块增加到27.9亿块。 

  (三)企业竞争力增强。2021年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总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有1229家,比2012年增加862家。总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有57家,比2012年增加41家。目前,全省共培育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15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37个、数量居全国第6位。拥有全国质量标杆25个,有18家企业入围2021年“中国企业500强”,16家企业上榜202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一)新兴行业增长快速。一是新兴行业占比提升。2021年我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4%,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15.3%,较2012年提高5.9个百分点。2021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上工业22.0%,增加值同比增长21.8%,高于规上工业11.9个百分点。二是部分高端制造业行业增势较好。电子元器件与机电组件设备制造业、生物药品制品制造业、集成电路制造业等高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88.6%、89.2%和46.1%。三是新兴产品增长快速。新能源汽车、服务机器人、半导体存储盘等新兴和附加值较高产品产量比上年分别增长2.6倍、3.7倍、1.3倍。 

  (二)传统产业发展提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三品”战略(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进节能降耗,产业精深加工度提升。如钢铁行业中,钢压延加工行业2021年实现增加值占钢铁行业的81.9%;纺织行业中,化纤织物染整精加工、产业用纺织制成品制造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0.6%和18.7%,比纺织业高5.6和13.7个百分点;电子工业专业设备、热轧薄宽钢带、光学仪器等精深加工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57.0倍、85.1%和28.2%。 

  三、产业布局更趋合理,集聚效应持续显现 

  (一)主导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显著。2021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从“填屏补芯”向“增芯强屏”跃升,实现营业收入5093.97亿元,为2012年1.8倍。机械装备产业大力推广智能制造,实施机器换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弯道超车,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10778.43亿元,为2012年的2.4倍。石化产业形成“两基地一专区”,中景与中江石化聚丙烯、申远与永荣科技己内酰胺、中化泉州乙烯及炼油改扩建等一批大型项目建成投产,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8772.22亿元,为2012年2.4倍。 

  (二)产业集群发展各具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进一步完善工业产业链,实施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推进计划,全省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从2012年的6个增加至2021年的21个。如宁德不锈钢、锂电池等产业集群迅速壮大,宁德东侨经开区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锂电池生产基地;厦门集成电路产业引进通富、士兰微等行业知名企业,加速产业布局和垂直领域整合,已初步形成涵盖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测、装备与材料以及应用的产业集群。平板显示产业链,已形成覆盖玻璃基板、面板、模组、整机等上下游全产业链布局,是国家光电产业集群试点、全球触控屏组最大研发和生产基地;在青拓集团、宝钢德盛不锈钢、吴航不锈钢和福欣特殊钢等不锈钢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涵盖冶炼、连铸、热轧、冷轧及制品加工为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集中度高、区位优势明显,行业竞争力较强。 

  四、产业面貌展现新颜,融合发展亮点突出 

  (一)数字赋能助推高质量发展。“数字福建”发展战略持续推进,大数据与工业深度融合发展成为福建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数字产业化方面,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21年底,全省数字产品制造业(工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拥有资产总计5631.06亿元,是2018年的1.4倍,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2.2%,较2018年提高0.9个百分点。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增幅较规上工业高2.8个百分点,2021年增长13.2%,高于规上工业高3.3个百分点。在产业数字化方面,产业信息化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全省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的企业数超过2000家,居全国第2位。推进“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借助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产业升级,嘉泰数控、厦门天马微等一批企业产品入选全国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赋能效果日益显现。 

  (二)消费升级带动运动健康类产业快速增长。以智能化、健康、运动为标志的消费品升级类制造业增势良好,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2021年规模以上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运动防护用具制造等行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7.5%、46.9%、29.4%;家用房间空气清洁装置、智能手机、数字激光音视盘机、多功能乘用车(MPV)等产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8.4%、16.9%、72.5%、24.1%。 

  五、供给侧改革深入推进,企业效益大幅提升 

  (一)着力破除无效供给,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十三五”期间,共退出煤矿172处、产能1363万吨,取缔地条钢企业35家、产能535万吨,提前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540.68万吨,比上年下降17.5%,自2016年以来连续6年减产。 

  (二)着力减税降费,确实减轻企业负担。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下调增值税税率、调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尤其是2020年疫情以来,新出台减免社保费用、减免房租等多项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均税金总额为657.5万元,比2012年减少99.3万元。 

  (三)着力补短板,大力培育新动能。2021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43.1%,工业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增长22.7%,分别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31.5和11.1个百分点,新兴投资较快增长推动我省传统“存量”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动能“增量”加快。 

  (四)着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逐年提升,由2012年的243.47提升至2021年的375.1。企业营运效率提升明显,202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人均营业收入分别为41.8万元和168.5万元,比2012年分别增加22.0万元和94.9万元。 

  六、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工业绿色发展底色亮丽 

  (一)节能降耗成效明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聚焦能源利用高质量转型发展,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低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幅0.3个百分点,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0.3%。2013年至2021年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6.9%。 

  (二)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重点减排工程,深化重点工业污染源综合治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下降。2020年,全省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比2012年下降78.4%和88.7%;工业源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下降82.6%和60.4%。 

  (三)部分绿色产业、产品增长较快。2021年规模以上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等行业增加值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7.4和27.2个百分点。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水质污染防治设备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2.4%、8.1%、4.7%。 

  七、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转换捷报频传 

  (一)科研投入不断增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工业领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研投入显著增加。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达771.65亿元,是2012年的3.2倍;R&D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19%,比2012年提高0.37个百分点。 

  (二)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增强。2021年全省规模工业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有6908家,占总数的34.3%,比2012年提高21.2个百分点;R&D人员全时当量为186328人年,占全社会R&D人员全时当量的79.1%,是2012年的2.1倍。2021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51551件,是2012年的3.5 

  (三)工业科技创新领域捷报频传。2020年5月,福建省海峡星云智能制造基地一期工程交付首台整机,标志着我省首个国产芯片整机生产基地正式投产。2020年11月,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首次并网成功,2021年1月正式投入商用,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 

  十载砥砺奋进,十载春华秋实!十年来,福建工业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成绩斐然,工业高质量发展踏出坚实步伐。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福建工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并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要聚焦问题,着力补短板,抢抓机遇,集聚新优势,推动福建工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更高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执笔:王    施)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