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成就斐然
——“喜迎二十大”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建设。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突破五千亿元大关,达5200.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2021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2012年增长38.1%,年均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1906.02亿元,比2012年增长36.4%,年均增长3.5%;林业产值424.87亿元,增长44.4%,年均增长4.2%;牧业产值1059.91亿元,增长31.5%,年均增长3.1%;渔业产值1621.51亿元,增长39.5%,年均增长3.8%;农林牧渔与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88.65亿元,增长65.6%,年均增长5.8%。
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一)特色农业持续较快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牢牢抓住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特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对农业发展区域布局作出科学规划,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为建设载体,促进乡村产业提质增效。2021年底,我省已创建5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和1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农业特色产业百亿强县9个、十亿强镇79个、亿元强村146个。
一是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鼓励引导优势区域蔬菜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冬春优势蔬菜,积极发展夏秋高山蔬菜和东南沿海设施蔬菜生产,建立蔬菜示范基地50万亩,加强叶菜基地建设。在政策支持和市场带动下,蔬菜生产呈现出面积扩大、结构优化、质量改善和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21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916.66万亩,比2012年增加84.87万亩,年均增长1.1%;全省蔬菜产量1540.46万吨,比2012年增加275.9万吨,年均增长2.2%。二是食用菌产量快速增长。食用菌是我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我省突出抓好食用菌工厂化、专业化栽培集中区建设,提升食用菌设施化栽培水平,生产模式迅速扩张。2021年,全省食用菌产量146.04万吨,比2012年增加58.24万吨,年均增长5.8%。三是园林水果效益明显。我省实施特色果业提升工程,推广优良品种,扩大种植规模,强化采后处理,提高了水果生产效益。2021年,全省园林水果产量763.02万吨,比2012年增加222.19万吨,年均增长3.9%。四是茶叶生产快速发展。福建坚持绿色发展、质量兴茶,实施中央财政支持现代茶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茶叶种植管理水平和技术也在不断提高,茶叶采摘量逐年增加,产量不断增长,白茶、乌龙茶、红茶等优势茶类比重提高。2021年我省茶叶单产、总产、茶树良种覆盖率、毛茶产值、全产业链产值、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茶叶出口额等八项指标均居全国前列。全省茶叶总产量48.79万吨,比2012年增加19.19万吨,年均增长5.7%。五是中草药材生产蓬勃发展。中草药材是我省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也是潜在的优势产业。随着中草药材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闽产中草药的质量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也随之提高。目前,我省主要的大宗地道中药材种植品种有太子参、建莲子、薏苡仁、巴戟天、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带动中草药材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2021年,全省中草药材面积40.45万亩,比2012年增加21.96万亩,年均增长9.1%。六是花卉盆景园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以来,我省花卉、观赏绿化苗木和盆栽类园艺市场行情好,种植效益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创新、品牌创建走在全国前列,全省现有“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和“连城兰花”3个全国驰名商标,平潭水仙花、连城兰花、沙西榕树盆景等18种花卉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2021年,全省花卉盆景园艺播种面积80.67万亩,比2012年增加52.89万亩,年均增长12.6%。
表1 福建省特色农业产品生产情况
单位:万吨、万亩
|
2021年 |
2012年 |
增量 |
年均增长(%) |
蔬菜产量 |
1540.46 |
1264.56 |
275.9 |
2.2 |
食用菌产量 |
146.04 |
87.80 |
58.24 |
5.8 |
园林水果产量 |
763.02 |
540.83 |
222.19 |
3.9 |
茶叶产量 |
48.79 |
29.60 |
19.19 |
5.7 |
中草药材种植面积 |
40.45 |
18.49 |
21.96 |
9.1 |
花卉及盆景园艺种植面积 |
80.67 |
27.78 |
52.89 |
12.6 |
(二)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齐现
我省林木生长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土地条件,是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我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手抓森林资源培育,一手抓木材及林产品的生产、加工,林业生产焕发出勃勃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持续推进林权改革,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任务,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至2021年,全省累计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近1万家、经营面积近1600万亩。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建设目标,林业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森林资源增多。据林业部门统计,2021年,全省完成植树造林总面积107.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6.8%,居全国首位;森林蓄积7.29亿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97亿立方米,增长37.0%。2012年以来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国家级森林公园2个,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深入实施百城千村、百区千带、百园千道“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实现九市一区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所有县市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
2021年,全省木材产量1491.16万立方米,比2012年增加102.90万立方米,年均增长0.8%;毛竹产量6.33亿根,增加2.98亿根,年均增长7.3%;篙竹产量3.29亿根,增加1.50亿根,年均增长7.0%;小竹材产量139.54万吨,增加76.60万吨,年均增长9.2%;竹笋干产量45.28万吨,增加20.20万吨,年均增长6.8%。
表2 福建省林产品生产情况
单位:万立方米、亿根、万吨
|
2021年 |
2012年 |
增量 |
年均增长(%) |
木材产量 |
1491.16 |
1388.26 |
102.90 |
0.8 |
毛竹产量 |
6.33 |
3.35 |
2.98 |
7.3 |
篙竹产量 |
3.29 |
1.79 |
1.50 |
7.0 |
小竹材产量 |
139.54 |
62.94 |
76.60 |
9.2 |
竹笋干产量 |
45.28 |
25.08 |
20.20 |
6.8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促进畜牧养殖由传统数量型向生态质量型增长方式转变,推广生态环保规模养殖模式,全力稳定生猪生产,鼓励规模化家禽养殖,加快发展地方特色家禽,扩大优质牛羊兔生产,推进畜禽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发展。畜牧业养殖结构更加合理,生猪独大的生产局面得到改变,家禽及草食动物饲养比重不断提升,2017年禽肉产量占比超过猪肉。2021年底,全省生猪出栏1547.59万头,比2012年减少709.26万头,年均下降4.1%;禽出栏10.77亿只,比2012年增加7.19亿只,年均增长13.0%。我省各地积极扶持引导发展草食动物,2021年,全省肉牛出栏22.90万头,比2012年增加7.04万头,年均增长4.2%;羊出栏159.69万头,比2012年增加39.82万头,年均增长3.2%。2021年,全省肉蛋奶总产量363.38万吨,比2012年增加95.56万吨,年均增长3.4%。肉类产量286.54万吨,比2012年增加63.44万吨,年均增长2.8%。
表3 福建省主要畜禽生产情况
单位:万只(头)、万吨
指标 |
2021年 |
2012年 |
增量 |
年均增长(%) |
猪出栏 |
1547.59 |
2256.85 |
-709.26 |
-4.1 |
牛出栏 |
22.90 |
15.86 |
7.04 |
4.2 |
羊出栏 |
159.69 |
119.87 |
39.82 |
3.2 |
禽出栏 |
107742.37 |
35805.58 |
71936.79 |
13.0 |
肉蛋奶总产量 |
363.38 |
267.82 |
95.56 |
3.4 |
# 猪肉 |
124.34 |
169.67 |
-45.33 |
-3.4 |
牛肉 |
2.56 |
1.60 |
0.96 |
5.4 |
羊肉 |
2.30 |
1.64 |
0.66 |
3.8 |
兔肉 |
1.92 |
1.56 |
0.36 |
2.4 |
禽肉 |
152.85 |
48.16 |
104.69 |
13.7 |
禽蛋 |
55.91 |
31.76 |
24.15 |
6.5 |
奶类 |
19.97 |
12.95 |
7.02 |
4.9 |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将现代渔业纳入海洋强省建设和乡村振兴总体布局加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养捕结合和控制近海、拓展外海、发展远洋的生产方针,持续做大做强渔业产业。我省着力大黄鱼、石斑鱼、鳗鲡、对虾、牡蛎、鲍、海带、紫菜、海参等九大特色品种超百亿元全产业链打造工作。重点扶持九大品种的设施养殖基地建设,建成一批高标准、现代化的养殖池塘、全塑胶渔排、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和封闭式循环水养殖基地。2021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853.07万吨,比2012年增加271.58万吨,年均增长4.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757.49万吨,增加238.36万吨,年均增长4.3%;淡水产品产量95.59万吨,增加33.23万吨,年均增长4.9%。大黄鱼、鲍鱼、花蛤、海带、紫菜、牡蛎等六个种业规模全国领先;大黄鱼、南美白对虾、牡蛎、鲍鱼、鳗鲡、紫菜等六大优势品种全产业链产值均超100亿元。
表4 福建省水产品生产情况
单位:万亩、万吨
指标 |
2021年 |
2012年 |
增量 |
年均增长(%) |
水产养殖面积 |
376.12 |
313.17 |
62.95 |
2.1 |
水产品总产量 |
853.07 |
581.49 |
271.58 |
4.4 |
海水产品 |
757.49 |
519.13 |
238.36 |
4.3 |
淡水产品 |
95.59 |
62.36 |
33.23 |
4.9 |
二、农业现代化成效显著
(一)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我省按照“补贴机具全覆盖”思路,实施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截至2021年底,我省补贴范围中共有29类农产品初加工生产相关机械,显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2021年,我省农业机械总动力1270.52万千瓦,其中,汽油发动机动力198.37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127.2%,年均增长9.5%;电动机动力301.69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13.2%,年均增长1.4%;联合收获机11338台,比2012年增长79.0%,年均增长6.7%;联合收获机动力49.73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121.5%,年均增长9.2%。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在“三农”领域得到有效推广。2018年,全国首个深海鲍鱼机械化养殖平台“振鲍1号”在我省连江县启用,实现传统养殖业向深远海、智能化发展。2019年,全国首个深海绿色自动旋转海鱼养殖平台“振渔1号”也在连江县顺利启用,攻克了长期困扰海上养殖业的海上附着物难题,节约养殖成本,还可以自动监测海水酸碱度、盐度和含氧度,所有数据可无线传输到养殖户手机终端上,实现“一机在手,一目了然”的喂养操作模式。我省首个本土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福鲍1号”、连江首个本土企业研发的深远海养殖平台“泰渔1号”也陆续投放使用,开启了我省既保护生态又涵养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海洋渔业新模式。
(二)现代种业创新稳步推进
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持续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迄今已连续开展四轮,开展良种联合攻关,选育出一批优新品种,取得明显成效。2012-2021年,持续开展了三期林业种苗科技攻关,对我省主要造林树种和优良乡土珍贵树种的种苗繁育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2021年,福建省政府批复省农业科学院立项建设福建省农业生物种质资源库,用于保存作物、畜禽、农业微生物等三类种质资源。在保护体系方面,我省现有3个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9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区、库)、11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30个省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单位、50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全省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5万多份,地方畜禽遗传资源种类29个,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400余种,水产种质资源近7000份。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成长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量涌现。2021年底,我省规模户39428家,比2016年增长125.4%,年均增长17.7%;家庭农场25956家,增长503.6%,年均增长43.3%;农民专业合作社22565家,增长26.5%,年均增长4.8%;农业企业15049家,增长26.0%,年均增长4.7%。经营规模不断扩大。2021年底,我省新型经营主体的规模经营耕地面积182.18万亩,比2016年增长29.5%,年均增长5.3%。经营范围多元化,除种植业外,还提供农产品加工服务、技术信息服务、农资农机服务、农家乐及乡村旅游服务等。经营效益提高,规模化、集约化效益明显。新型农业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等大量涌现,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持久动力。
(四)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我省始终以高质量为导向,不断深化农业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茶产业绿色发展行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提升行动,健全秸秆、农膜和农药肥料包装物回收利用体系,化肥农药施用持续减量。2021年,全省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为96.63万吨,比2012年减少20.1%;农药使用量4.17万吨,减少27.9%。我省全力推进“三品一标”和品牌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按照“保证质量、优化程序、提高效率”原则,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积极推进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和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收集登录,做好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发挥绿色有机地标农产品在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上的示范引领作用,着力增加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至2021年底,全省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5459个,比2012年增加2791个。党的十九大以来,省财政每年安排品牌农业专项资金2500万元以上,累计评选出50个“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132个“福建名牌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的品牌集群和“福”字号福建绿色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初步形成。2019年安溪铁观音、福州茉莉花茶、顺昌海鲜菇、建宁通心白莲、福安巨峰葡萄、漳平水仙茶等6个地标产品,以及2020年平和白芽奇兰、德化淮山、寿宁高山茶、河田鸡、罗源秀珍菇、度尾文旦柚等6个地标产品被列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建设对象。
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一)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2021年末,全省99.9%的村通公路,乡村道路硬化率接近100%,其中,进村主要道路路面硬化率达99.9%,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硬化率达99.7%。99.8%的村主要道路有路灯。95.7%的村通自来水,比2012年提高5个百分点。77.8%的村通公共交通,比2013年提高8.9个百分点。98.4%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比2012年提高5.9个百分点。99.7%的村通宽带互联网,比2012年提高10.3个百分点。
(二)环境整治大力推进
我省积极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大力整治农村环境,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末,全省99.6%村实现生活垃圾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比2012年提高22个百分点;95.2%的村实现生活垃圾全部集中处理。78.6%的村实现生活污水全部或部分集中处理,比2013年提高61个百分点;51.8%的村实现生活污水全部集中处理。93.6%的村有公共厕所,比2018年提高19.7个百分点,96.1%的乡村居民使用卫生厕所。
(三)公共服务建设取得新进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提高。到2021年末,100.0%的乡镇有医疗卫生机构,比2012年提高1.8个百分点;99.7%的乡镇有执业(助理)医师,比2012年提高1.7个百分点。98.5%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8.2%的乡镇有小学。
(四)乡村商贸不断发展
全省乡镇地域内商品交易市场1630个,69.2%的乡镇有商品交易市场。97.3%的乡镇有营业面积50平米以上的商店和超市。49.3%的村拥有能够同时提供寄送和揽收业务的电子商务配送点。
(执笔:严可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