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设铸辉煌 八闽河山谱华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二十四

发布时间: 2019-09-11 15:33 字号: 默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按照国家战略部署,抓发展机遇,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善营商环境,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趋向优化,投资质量持续提高,有效提升了区位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固定资产投资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增动能、惠民生作用更加明显,有效推动我省产业发展质量整体提升,为全省经济增长、产业转型升级、人民美好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跌宕起伏七十载,波澜壮阔伟历程  

(一)百折不挠  迂回前行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福建,百业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953—198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5%,增幅比全国年均高2.8个百分点,建成一批交通设施和工业化必需的基础产业项目,保障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步入正轨1955年,随着鹰厦铁路的修建、通车,结束了福建没有铁路的历史,极大促进了福建经济建设但这一时期,由于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重点项目在福建布局较少,福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总体较小,1950-1957年福建固定资产投资9.92亿元,仅占全国的1.4%,1980年福建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的2.0%。同时,个别时期的投资结构很不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投资效益较低,1966-1975年全省完成固定资产47.29亿元,新增固定资产27.87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1.0%,比1963-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降低22.0个百分点。

(二)解放思想  奋力前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福建认真贯彻中央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投身改革开放大潮。1981年,福建省委作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个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为福建经济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4年率先推动了国有企业“松绑放权”等一系列改革,创造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晋江经验”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全省上下加大体制改革力度,注重投资结构调整,投资效益不断提高,投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六五”时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9.1%,“五五”时期的2.9倍“七五”时期是“六五”时期的2.7倍,“八五”时期是“七五”时期的4.6倍,“九五”时期是“八五”时期的2.6倍,“十五”时期是“九五”时期的1.7倍,“十一五”时期是“十五”时期的3.5倍,福建投资建设呈现跨越式、翻番式增长。1981—201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8%,增幅比全国年均高2.7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逐步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新发展理念的引导下,福建全面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稳中向好,开启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更加注重投资结构、质量和效益。2013—201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3%,增幅比全国年均高4.6个百分点。

二、成就斐然促发展,经济腾飞奠基石

(一)稳增长,经济发展居功至伟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投资一直是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投资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扩大了生产能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固定资产投资为全省经济的腾飞注入了强大动力。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固定资本形成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20.0%左右,1980年和1983年分别为27.1%和20.7%,随后除了个别年份宏观经济政策影响贡献率有所下降外,整体保持一路上扬,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强动力。2010-2014年,为了尽快摆脱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复苏,国家加大投资力度,我省固定资本形成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度超过70.0%。党的十八大以,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了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及消化前期刺激政策带来的过热情况,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得到有效基本保持在50.0%左右相对合理区间运行,然是全省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助推器”。

(二)壮实体,工业实力与日俱增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工业基础极为薄弱,70年来,福建高度重视工业投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全省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规模迅速壮大,大批现代化工业项目建成投产,福建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生产方式从制造到智造,从创牌到名牌闯天下,走出了一条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福建之路。1951-2018年,全省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1.9%。1953-201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470个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282个主营业务收入达51297.99亿元,总量居全国第5位全省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指数分别居全国第6和第7位。如今的八闽大地,转型升级的旗杆傲然挺立,创新发展的大旗迎风飘扬,强劲的工业引擎将“福建制造和福建”推向更高更好的发展平台

(三)强基础,交通建设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八山一水一分田、闽道更比蜀道难的福建从建成鹰厦铁路起步,推动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从交通闭塞之地变成通达全球的便捷之地1982-2018年,全省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22.5%。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949年的0.19万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10.8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5155公里,密度为416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实现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铁路方面,出省通道从最初的只有一条增至7条。1956年,全省铁路里程只有354公里,2018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509公里,是1956年的9倍,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其中,高速铁路、快速铁路1570公里,成为全国首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民用航空得到了长足发展,2018年全省已拥有6个空港,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旅客周转量达553.29亿人公里。港口方面,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29.70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6130.80万吨,增长1890倍。

(四)补短板,市政建设如火如荼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加快城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投资体制改革,积极开辟资金渠道,加大资金投入,相继建成一大批供水、燃气、公共交通、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公园绿地等项目,设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功能大大增强。2013-2018年,全省市政建设年均增长27.9%。城市轨道交通从无到有,并迅速发展壮大。福州地铁运营线路2条,运营长度约53.40公里,日均客运量约33万人次,共设车站43座,在建线路4条,线路总长约95公里;厦门轨道交通已获批的两轮规划,拟建设轨道交通线路5条,规划总长约224.20公里,车站122座,目前全长30.30公里的1号线已开通运营。城市公共设施方面,到2017年底,全省城市道路面积达22238.06万平方米;自来水日综合生产能力766.16万立方米,供水普及率99.5%;天然气供气总量19.72亿立方米,燃气普及率97.5%;城市污水处理率92.2%;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786.35万吨,无害化处理率99.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14.1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7%。

)添活力,民间投资异军突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民间投资从无到有,逐步成长为拉动全省经济增长、促进城乡就业、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投资来源基本为国家预算内财政拨款,此时民间投资份额不大197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占比为35.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投资持续做大做强,2018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7.2%,比1978年提22.1个百分点,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全面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2013—2018年,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9.9%,增幅同期固定资产投资高4.6个百分点。

)增动能,高新产业风起云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省产业结构持续朝着高端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2013-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5.3%,高技术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5%,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1.0%,福州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福建莆田华佳彩高新科技面板建设二期、厦门天马微电子第6代低温多晶硅及彩色滤光片项目、厦门联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宁德上汽基地及配套基础设施、时代新能源科技锂离子动力及储能电池等项目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福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为11.3%,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1.1%。

)显特色,“数字福建”蓬勃发展

“数字福建”不仅深刻影响着福建的发展,也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思想源头和实践起点。早在1982年,全国第一个万门程控数字电话交换系统在福州开通宁德成为全省第一个上了两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地区。2000年,福建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数字福建”的重大决策,由此拉开了福建大规模推进信息化的序幕。2002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建成省级政务信息网;2012年,福建建成全国第一个省级电子政务云平台,“数字福建”升格为国家试点工程。2013-2018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19.3%。其中,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31.9%。2018年,福建信息化发展指数居全国第6位,信息服务应用和互联网普及率居全国第4位,信息技术产业、产业数字化、信息基础水平居全国第6位,全省数字经济规模突破1.42万亿元,占GDP近40%,增速居全国第2位。

)惠民生,社会事业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坚持民生为先、民生为本,大力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领域建设,民众获得感明显增强。教学条件明显改观,2004-2018年,全省教育投资年均增长17.3%;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幼儿园8161所、普通高校89所,分别是1952年的25.5倍、17.8倍。医疗资源持续增加,2004-2018年,全省卫生和社会工作投资年均增长26.3%;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6万个、卫生机构床位19.25万张,分别是1952年的43.6倍、27.8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52年的0.5张增加到2018年的4.9张。居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2018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达4794.23亿元,是1986年的1384倍,房屋竣工面积由1986年的仅100万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3739万平方米,全省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1986年的15.7平方米提高到了2018年的43.1平方米,增长2.7倍,基本满足全省人民的居住需求。

(九)植优势,绿色发展相得益彰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率先探索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到率先建设生态省,从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到全国首个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以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的姿态,努力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大胆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2008-2018年,全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年均增长33.8%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多年保持全优2018年全省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12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为优,Ⅰ类~Ⅲ类比例9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项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连续多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以下。积极稳妥推进清洁能源建设,清洁能源占全省发电装机总量的55.4%实现了我省核电零的突破,宁德核电和福清核电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2013年随着宁德核电首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行,目前我省已建成宁德核电一期和福清核电1-4号共8台机组,“华龙一号”全球首堆福清核电5号机组有望在2020年建成。福建从原来生态底色好提升到绿色发展强,既保持了绿水青山,又收获了金山银山。

新中国成立70年,是福建人民积极探索投资发展之路,建设领域取得成功实践和辉煌成就的70年。如今面对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全省上下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合理扩大有效投资,持续优化投资结构,不断提高投资质量,为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提供强力支撑。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