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砥砺奋进 服务业乘势而上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十九

发布时间: 2019-09-10 08:58 字号: 默认

新中国成立来,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福建紧抓改革开放历史机遇,砥砺奋进,开拓创新,服务业规模日益壮大,服务业对经济贡献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大幅提升,新产业层出不穷,逐步成长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重要支撑

一、70年回眸,服务业砥砺奋进乘势而上

新中国成立70年,福建服务业从生根发芽到硕果累累,经济规模日益扩大。1952-2018年,福建服务业增加值从1.92亿元扩大到16191.86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年均增长10.7%,比GDP年均增速高1.0个百分点。

(一)改革开放前,服务业积圭步平稳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工业制造取得进步,服务业亦开始积圭步平稳发展。但改革开放前,福建经济处于高度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时期,国民经济发展重点是物质产品生产,服务业被看作是不创造社会财富的非生产部门。服务业竞争不充分,市场程度低,产业结构单一,企业规模偏小,在国民经济发展处于从属地位。1952-1978年,服务业增加值仅由1.92亿元增加至14.25亿元,年均实际增长7.8%。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65.9:19.0:15.1调整36.0:42.5:21.5,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仅上升6.4个百分点。

(二)改革开放后,服务业抓机遇跨越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掀起改革开放潮,各级政府出台服务业发展政策,转变“重生产轻服务”传统观念,服务业地位和重要性不断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逐步取消和降低,交通、电信、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推行市场化改革,企事业单位内部附属的服务业部门,开始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走向市场。随着服务业市场供给改善,福建服务业由弱变强、由小变大,进入迅速发展时期。1979-1990年,服务业增加值由14.77亿元增加至200.80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6.2%,比GDP和第二产业年均增速分别高4.1个和2.9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19.9%迅速上升至38.4%。

随着福建工业化进程加快,工业强省的战略选择,资源要素向工业集聚,工业经济进入迅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形成了“服务业快速增长、第二产业更快增长”的发展态势。1991-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由233.49亿元增加至6878.74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2.6%,比GDP和第二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低0.9个和4.4个百分点。从产业结构看,服务业占GDP比重在39%左右徘徊,比重最低年份是1994年,为34.1%;比重最高年份是2009年,为41.2%。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迈向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福建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推出了一系列培育服务业新动能改革举措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服务业新业态迅猛发展。服务业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拉动消费、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时期。2012-2018年,服务业增加值由7737.13增加至16191.86亿元,年均实际增长10.0%,比GDP和第二产业年均增速均高0.9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从39.3%提高至45.2%,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由30.7%提高至46.3%。

二、70年发展,服务业经济贡献日益凸显

新中国成立70年,福建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不断加强,逐步发展成为支持经济平稳换挡的“稳定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助推器”增长、稳投、促就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一)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稳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福建三次产业呈现“一二三”的结构随着工业生产不断发展,1978年第二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呈现“二一三”的结构。经过10改革开放服务业市场化不断推进,1988年第三产业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呈现“二三一”的结构。70年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1952年的65.9:19.0:15.1调整为2018年的6.7:48.1:45.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2018年,服务业对GDP增长贡献率为46.3%,比1980年提高14.6个百分点,形成了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发展的新格局。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或增速放缓时期,服务业对稳增长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如1990年、2001年和2017年,GDP增速分别为7.5%、8.7%和8.1%,服务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6.3%、42.4%和54.0%,这说明服务业增长稳定性优于第一、二产业。

 

 (二)服务业投资稳步增长,成为吸引投资主领域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投资重点是生产性建设。1979年,全省城镇以上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10.7:49.6:39.7。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在基础设施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投入提速的带动下,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投资总量迅速扩大服务业投资逐渐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部分。1989年,服务业投资比重超过第二产业。2018年,三次产业投资结构2.0:28.3:69.7,服务业投资远超过第一、二产业之和。分行业看,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卫生和社会工作,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较快,分别增长75.3%、51.1%、45.2%、37.3%和32.1%。

(三)服务业社会效益显著,成为吸纳就业主渠道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从业人员以第一产业为主。1952年,服务业从业人员仅60.71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81.9:5.2:12.82018年,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加至1224.15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调整为21.0:35.2:43.8就业结构趋向科学合理。1952-2018年,福建从业人员共增加了2317.71万人,其中服务业新增就业1163.44万人,对就业增长贡献度达50.2%,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

从收入水平看,服务业平均工资高于第一、第二产业。2018年,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74316元,三次产业的平均工资分别为43564元、64566元和89316元。分行业看,金融业,卫生和社会工作,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平均工资分别达到11.7万元、11.0万元、10.8万元、10.4万元和10.1万元,成为平均工资超10万的五大高收入行业。

三、70年变革,服务业引领转型亮点纷呈

新中国成立70年,服务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发展质量稳步提特别是进入新常态以来,服务业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新兴服务业发展迅猛,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支撑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公共服务质量提升。

(一)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流通方式创新发展

70年来,福建商贸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化改革成效显著,消费结构持续优化,市场供给多元发展,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保障产业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先导型产业转变,消费市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加大,并形成了如电子商务、外送超市“互联网+商贸”的新型流通方式1951-2018年,福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亿元扩大到14317.4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7%。电子商务助力传统商业模式创新发展,超级物种、朴朴超市等新零售快速成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商品零售额995.55亿元,与2014年相比,年增长50.9%,占全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7.0%,比2014年提高5.0个百分点。在电子商务带动下,快递行业快速发展2018年,全省邮政业务总量499.04亿元,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23.0%;全省快递业务量21.16亿件,与2008年相比,年均增长43.9%。

(二)交通运输规模壮大,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百业待兴,交通先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成就,铁路建设跨越发展、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港口建设生机勃勃、民航事业突飞猛进,全省已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目标,形成“两纵三横”的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2018年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0.89万公里,比1952年增加10.61万公里,其中海西高速公路网里程0.53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3509公里,比1957年增加2865公里;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181个;已建成运营福州长乐、厦门高崎、泉州晋江、武夷山、三明沙县、连城冠豸山6座民用航空机场;福州、厦门开通了轨道交通,拥有轨道交通车站45个。随着交通建设投资规模的持续扩大,交通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提升。1952-2018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0.27亿元扩大到1984.35亿元。各种运输方式货运量13.70亿吨,与1952年相比,年均增长10.8%;货物周转量7652.89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3.9%;客运量5.14亿人,年均增长8.4%;旅客周转量1153.28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0.4%;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5.58亿吨,年均增长11.0%。

(三)金融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改革不断深入

金融业是社会经济的血脉,金融业的稳定健康是社会经济茁壮成长的源头活水。新中国成立70年,福建金融从“大一统”的国家银行体制逐步发展成为以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国有银行和股份银行为主体,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并存的运行体系。伴随着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健全,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188.01亿元,是1978年的726.9倍,年均增长11.2%2018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44677.70亿元,与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18.8%;人民币贷款余额45173.87亿元,与1990年相比,年均增长18.6%。同时,作为全国拥有较多区域性金融改革试点的省份之一,福建把金融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在全国率先建设省级“金融超市”——福建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有力推动了重点项目、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工程、“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强支撑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区域金融改革发展成效显著。福州海峡金融商务区入驻金融、类金融机构1000余家成为全省金融业态最聚集的区域之一。厦门建成集货币清算、现钞调运与反假币为一体的两岸货币业务合作支点平潭加快打造以基金、创投、资产、资本等为主的特色金融集聚区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和三明、南平农村金融、普惠金融改革不断深化。

(四)“互联网+”创新驱动,数字经济迅猛发展

近年来,“互联网+”在引领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创新驱动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互联网经济规模快速扩大,互联网科技成果惠及民生,互联网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2018年,全省电信业务总量2023.99亿元,与1995年相比,年均增长17.6%;互联网用户5474.00万户,光缆线路长度155.69万公里。电信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带动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福建互联网企业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2018年,我省互联网重点企业互联网业务收入610亿元,同比增长15.1%。上市互联网网企业55家,总市值达856亿元。

“清新福建”全面打响,旅游规模持续扩大

70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观念从“逛公园”转变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旅游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年来,福建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推进全域生态旅游省建设,着力打响“清新福建”品牌,认真实施“放心游福建”服务承诺,统筹推进产品体系、重点景区、乡村旅游、导游服务、智慧旅游等“五大提升工程”,旅游业呈现出快速、高效、健康发展态势。2018年,全省旅游业接待国内游客4.51亿人次,与1997年相比,年均增长16.3%,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032.95亿元,年均增长21.0%;接待入境游客901.24万人次,年均增长10.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90.92亿美元,年均增长13.7%。

)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各类教育全面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在经济贫穷、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发展教育。1949年,全省文盲、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为13.6%。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福建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教育进入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教育体制不断创新,教育资源持续优化,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育结构更趋合理2018年末,全省普通高等学校89所、普通中学1784所、小学5189所、幼儿园8161所;各类学校专任教师48.26万人,是1952年的12.6倍;各类学校在校学生809.71万人,是1952年的6.8倍;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9.99%、98.85%和86.16%,比1990年分别提高0.9个、33.9个和36.5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卫生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医疗改革不断深入,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度增长,城乡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保障制度建立完备,医疗科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卫生计生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末,全省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卫生机构技术人员的数量分别为27588个、19.25万张和24.73万人,比1952年分别增加26955个、18.56万张和23.01万人。已建成养老服务机构290个、社区服务机构9995个。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全省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1074.27万人和1525.64万人。

)文化事业繁荣昌盛,文化惠民富有成效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精神文化的需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是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增强文化国际竞争力的需要。近年来,福建文化产业积极适应新常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产业转型升级。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307.47亿元,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长12.8%,占GDP比重为4.1%,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国第9位。我省着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构建重点突出、特色明显、富有活力、协调推进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福州在动漫游戏、工艺美术产业方面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形成了以漆器、珠宝、寿山石为主的工艺美术集聚区;厦门龙山文创园、厦门软件园等园区集聚大量影视文化、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企业;莆田工艺美术在全国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形成黄金珠宝首饰、油画、木雕等比较优势产业。泉州产业资源集聚度较高,形成德化陶瓷、安溪藤铁、惠安石雕等产业集群。同时,围绕为民惠民,打造“百姓大舞台”品牌,实现公益演出常态化,公共文化服务日益完善。2018年末,全省公共图书馆91、博物馆128个、艺术馆97个、文化站1126个,1952分别增加89128个、25个和974个。

新中国成立70年福建服务业辉煌发展70年展望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福建坚持深化改革,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入、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历史机遇,不断推动服务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贡献。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