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显成效 有福之地展新颜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十二

发布时间: 2019-08-30 15:44 字号: 默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翻天覆地。70年来,福建始终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区域结构趋于合理,经济社会在高素质发展中不断焕发新活力、呈现新气象、展现新颜值。

一、产业结构调整成效颇丰,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转变

建国初期,福建产业基础十分薄弱,195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65.9∶19.0∶15.1,为典型的农业社会。经过70年的发展,福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基本沿着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通道行进1953-2018年,第一产业年均增长4.4%,第二产业增长12.8%,第三产业增长10.7%。从构成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明显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大幅上升。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从1952年的65.9%下降到2018年的6.7%,下降了59.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19.0%螺旋上升至2014年的52.0%,达到70年间的最高点,此后又逐年下降至2018年的48.1%;第三产业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15.1%上升至2018年的45.2%,上升3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持续上升,经济结构和增长动力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三次产业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

(一)农业结构稳步改善,体现山海区位优势的生产结构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以前,福建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偏重于抓种植业,忽视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偏重于抓耕地经营,忽视山、海资源的综合利用,农业结构不尽合理。1952年,全省农渔业总产比重为76.2%、5.9%、12.8%、5.1%,直至改革开放前夕的1978年,农业仍占77.7%,林业、牧业、渔业产值仅占6.4%、10.5%和5.4%。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央方针政策的调整,农民依据各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开展多种经营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比重明显下降,林、牧、渔业比重显著提高。农业由1978年的77.7%下降为2018年的40.5%,下降了37.2个百分点。林、牧、渔业所占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6.4%、10.5%和5.5%变为2018年的9.5%、17.6%和32.3%,分别提高了3.17.126.8个百分点,标志着全省农林牧渔业生产已经改变单纯依赖农业的单一状况,形成了充分体现海区位优势的生产结构。一是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比显著提高。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由1952年的91.9%下降至2018年的51.3%;非粮作物种植面积占比由1952年的8.1%上升至2018年的48.7%,有福建优势的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经济结构得到改善。 二是以绿色发展引领林业结构调整。福建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39.50%提高到2018年的66.80%,居全国首位“大念山海经”“三五七造林绿化”“建设林业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四绿’工程和大造林”等战略部署,有效推动了林业持续发展。 三是渔业结构不断优化,水产养殖中优势品种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前,福建水产业品种结构单一,改革开放以后,全省渔业不断适应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多样化需求,结构日趋向优高品种升级。2018年,海水产品695.04万吨,增长4.9%,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为88.9%。水产养殖中,大黄鱼、石斑鱼、南美白对虾、牡蛎、蛤、蛏、鲍鱼、海带、紫菜、海参等10大优势养殖品种产量占全省养殖产量的七成,优势品种主导地位凸显。

(二)工业结构持续升级高端化步伐稳步迈进

70年来,福建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探索中前进,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1952年的17.0%提高至2018年的39.6%。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工业已成为福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内部结构持续优化。1950年,福建工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状态,工业门类残缺不全,重工业极其落后,重工业产值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仅占4.1%,轻工业占95.9%。经过7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工业逐步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各行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部分行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1993年9月,伴随着福建炼油厂的全面建成投产,福建石油加工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飞跃,结束了千百年来不产一滴油的历史,2018年,福建规模以上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10.4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7%。2013年4月,宁德核电1号机组正式商运,实现了福建核电零的突破,2018年末,福建核电装机容量达到871.2万千瓦,占全省装机容量的15.1%,占比居全国第二位。改革开放40年来,福建的电力装机结构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水电装机容量占比从1978年的70.2%下降至2018年的22.9%,火电装机容量从1978年的29.8%提升至54.2%。

高技术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18年,福建省拥有规模以上高技术工业企业982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5.6%;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1.3%,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997.92亿元,比2017年增长18.8%,增速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11.6%,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推动福建工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改革开放之前,福建工业企业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专业化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引导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化变革,逐步培育出了一批有带动力影响力的大型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2018年末,福建大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8.1%,比1980年提高21.7个百分点。1978年全省没有一家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2018年产值上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8963家,其中10亿元以上799家,100亿元以上44家。

(三)服务业发展壮大,新兴行业发展方兴未艾

建国初期,福建省交通十分闭塞,全省没有一寸铁路,勉强通车的公路不及2000公里。全省邮路总长只有2.74万公里,尚有13个县与省城不通电报,23县与省城不通长途电话。全省市场萧条,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很低,科教文卫事业落后,全省多数学校处于停办半停办状态,平均每万人口中在校学生仅44人。1952年,福建服务业增加值1.92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15.1%。

经过70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福建把发展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来抓,服务业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在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协调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8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6191.86亿元,按现价计算,是1952年的8433倍;按可比价计算是844倍,年均增长10.7%,比全省生产总值年均速度快1.0个百分点

传统行业占比下降但内部结构升级明显。2018年,全省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增加值1984.3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2.3%,比1952年下降1.8个百分点,1978年下降11.2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比出现下降但内部结构明显升级,给百姓出行带来极大便利。自1997年福建实现高速公路“零”的突破以来,福建高速通车总里程已达到5155公里,占总里程的4.7%,比2000年提高4.0个百分点2009年,伴随着温福铁路的通车,福建结束了没有高速铁路的历史。铁路网密度由1978年的81.37公里/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的283公里/万平方公里。福建在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快铁、县县通高速、镇镇通干线、村村通客车”,“闽道难”彻底成为历史。2018年,全省批发零售完成增加值2586.94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16.0%,比1952年下降36.1个百分点,1978年下降7.5个百分点随着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的加快,许多新的服务供给应运而生,推动了网购、快递、节能环保、健康服务等新兴行业以及地理信息、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的兴起和快速成长。2018年,全省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实现网上商品零售额995.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7.0%,比201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方兴未艾。近年来,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整体结构明显升级。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新兴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为1380.1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3%,比2007年提高1.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从2007年的186.44个增加到2017年的251.99个,固定电话由2007年的101.39个减少到2017年44.79个,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此消彼长的趋势见证了近几年来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

二、所有制结构日趋多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福建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格局,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78年,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在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占比78.8%,固定资产占比更是高达90.6%。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福建形成了国有、民营与外资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不同所有制企业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呈现出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局面。

2018年,福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12.0%;实现利润总额376.55亿元,占10.6%。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但从国有控股企业的具体行业分布看,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占绝对的支配地位。烟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总额和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均超过八成。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福建所有制结构调整中的一大亮点。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企业家大胆创业,民营经济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福建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311.37亿元,占GDP的67.9%,比1978年的46.7%提高21.2个百分比,1997年、2007年福建民营经济占全省GDP的比重分别为60.5%、64.1%,呈现稳步提高趋势。福建工业经济中,民营经济占绝对优势,2018年,民营工业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1.6%。在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发展稳步发展,2018年,民营服务业占全省服务业的比重过半,达到54.6%。民营经济三次产业比重由2007年的16.7:51.2:32.1调整到2017年的9.8:53.9:36.3,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均有所提高。

  外商投资企业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占据一席之地。2018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12.1%,受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的统一以及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等因素影响,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占比出现下降趋势,但改革开放以来外资企业给福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技术支持和先进的企业制度与管理经验,为福建经济发展做出一定贡献。

三、区域结构同步优化,沿海内陆地区统筹协调发展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内陆地区在“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的带动下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十二五”以来,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更是硕果累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全国首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在福建交汇,“多区叠加”为福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大中心城市引领全省经济发展。福州、厦门、泉州是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经济体量大,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近六成,2018年占比为59.0%,1952年提高41.4个百分点,1978年提高37.5个百分点。特别是泉州市,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67.98亿元,占全省的23.7%,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全省第五位跃升至第一位。1953-2018年,福州、厦门、泉州三市GDP年均分别增长10.5%、12.6%、11.2%,三大中心城市年均增速居全省前三位,示范带动作用突出。

  整体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在三大中心城市的带动下,我省逐步形成闽东北、闽西南两大经济协作区,深化山海协作,推动城乡协同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逐步缩小。1953-2018年,闽东北协作区中的莆田、宁德、南平三市的GDP年均增速分别为9.0%、9.2%、9.6%;闽西南协作区中的漳州、三明、龙岩三市GDP年均增速分别为8.8%、9.3%8.7%,双轮驱动、南北互动、协调推进、统筹发展的良好格局正在新起点上进一步形成。

  县域经济发展持续向好。2018年全省县域经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819.23亿元,比上年增长8.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为54.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有17个县(市)生产总值超过300亿元,8个县(市)超过500亿元,其中晋江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29.00亿元,成为全省首个突破2000亿元大关的县级市。改革开放以来,一批批晋江创业者秉承“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精神办企业、闯市场,成就了晋江“全国十强县”的辉煌。 

  70年披荆斩棘跨越千山万水勇攀发展高地;70年砥砺前行,仍需跋山涉水再踏赶超征程。面对未来,我们要继续把握好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通过不断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解决产业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推动福建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奋力谱写新时代福建发展新篇章。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