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七十年 社会事业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十三

发布时间: 2019-08-28 11:08 字号: 默认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从无到有、艰苦奋斗,社会民生取得了重大进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建以“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为发展蓝图,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教育事业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在带领全省人民集中精力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坚定不移的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省教育事业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

(一)教育总体水平迅速提升

学前教育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幼儿园8161所、在园幼儿168.41万人,分别是1952年的25.5倍和74.5倍学前儿童入园率达98.4%。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由1978年的92.2%提高到100.0%,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1978年的55.5%提高到98.6%,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达99.2%,福建成为全国第7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的省份。

高中阶段教育迅速发展。2018年,全省普通高中在校生63.39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33.58万人,分别是1952年的43.4倍和17.6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8%,比2003年提高45.5个百分点。

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普通高校89所、在校生77.24万人、专任教师4.65万人,分别是1952年的17.8倍、164.3倍和77.5倍;各类研究生在校生5.31万人,是1978年的590.3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9%,比2003年提高39.3个百分点。

   (二)教育保障不断增强

教育经费投入稳步增长。基本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2018年,全省公共财政教育经费支出925.06亿元,是1978年的555.6倍,年均增长16.7%,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19.1%,常年位居全国前列。

师资力量建设稳步推进。教师队伍持续壮大,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专任教师48.49万人,是1952年的12.6倍,年均增长4.2%。教师待遇不断提升,1990年起建立教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发放保障机制;2018年实施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标准逐年增加,2018年达每人每月400元。

(三)教育惠民持续深入

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方面,2005年起,设立高校“政府助学金”;2006年起,设立中等职业学校“政府助学金”和高校“政府奖学金”。2007年至2018年,全省财政性学生资助金额累计达212.64亿元,筹集资助资金由2007年的8.06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24.73亿元,年均增长9.8%,年资助学生由2007年的44.66万人次增加至2018年的100多万人次,增长近1.3倍。

在减轻农村义务教育负担方面,2006年起,在全国率先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12年起,对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学生提供营养补助。在改善贫困地区办学条件方面,80年代中期重点解决了小学“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问题;90年代中期大力新建初中学校,改变了初中教育落后的情况;2013年起开展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程,至2018年,累计开工建设校舍面积347.4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305.45万平方米,均超额完成五年规划总量任务。

二、卫生事业在改革中前进

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医疗卫生事业经过70年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卫生资源总量大幅增长,建立和完善了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大幅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1982年的68.5岁提高到2010年的75.8岁,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一)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推进

推进机制改革。80年代,作出《关于加快深化卫生改革的决定》,为医疗机构扩大经营管理自主权松绑;90年代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快深化卫生改革的决定》《关于加快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进医保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出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深化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二十一条措施》《加快推进社会办医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医药卫生领域各项改革从点向面、从上向下全面推开。

推动体制创新。在全国率先成立医疗保障管理委员会(医保会)、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医管会)等机构,以医疗、医药、医保联动为基本路径和方法,各项改革的顶层设计基本形成体系。

深化基层医改。通过分级诊疗的方式激活城乡医疗机构,至2018年,全省组建各级各类医联体302个,覆盖医疗机构719个,所有公立三级医院均实现参与建设,带动了医联体发展;省、市、县公立医院到村卫生所已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

(二)医疗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医疗卫生支出不断增长。2018年,全省用于医疗卫生的公共预算支出441.70亿元,是1978年的675.7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9.1%。

医疗资源持续增加。2018年,全省共有各类卫生机构2.76万个、卫生机构床位19.2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4.73万人,分别是1952年的43.6倍、27.8倍和17.3倍。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1952年的1.4人增加到2018年的6.3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52年的0.5张增加到2018年的4.9张。

医疗服务水平得到提高。2018年,全省各类医疗机构(不含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1.89亿人次、入院治疗575.70万人次,分别是2003年的3.5倍和2.8倍,出院者平均住院8.7日,比2003年减少2.1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年人均补助经费标准从2015年的40元提高至2018年的55元,服务项目从11类42项扩大到14类55项。2018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达88.1%,为336.26万名0-6岁儿童提供健康管理服务,将241.81万名高血压患者、82.75万名糖尿病患者纳入健康管理。

(三)疾病防控成果显现

卫生防疫体系实现由单一模式向疾病预防控制与卫生监督两个体系发展。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1978年的82个增加到2018年的97个;卫生监督所86个,实现从无到有。1987年,福建成为全国第三个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省市;2000年全省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目标;2003年以来,成功控制了非典型肺炎(SARS)、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疫情;2007年实现省级水平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全省甲、乙类传染病的报告发病率由1978年的1338.5/10万下降到2018年的641.18/10万。

三、文化事业欣欣向荣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全省文化建设以繁荣发展为主题,沿着改革创新的道路前行,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全省文化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良好态势。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先后推出全国图书馆“全民读书”知识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送书送戏下乡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2018年,全省有公共图书馆91个,各类博物馆128个,文化馆(艺术馆、群艺馆)97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26个,分别是1957年的9.1倍、128倍、1.4倍和7.6倍,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部免费开放。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建立,社区文化、农村文化、老年文化、少儿文化、旅游文化、校园文化、民俗文化等得到全面发展。

   (二)新闻出版及广播电视成果显现

出版物种类更加丰富。图书年出版品种数由1978年的347种增加到2018年的4568种,年均增长6.5%,其中闽版图书年出版种数由1978年的180种增加到2017年的4359种,年均增长8.1%;报纸年出版品种数由1978年的3种增加到2018年的43种,年均增长6.7%;期刊年出版品种数由1978年的7种增加到2018年的176种,年均增长8.6%。

广播影视发展势头良好。2018年全省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0%、99.2%,数字电视用户达716.20万户。全年实现电影票房20.11亿元、放映322.84万场次、观影5426.91万人次,分别是2013年的2.8倍、3.3倍和2.8倍,电影创作生产、年度电影票房、影院银幕建设、农村电影室外转室内试点工程等四项指标均实现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目标。

   (三)文化遗产保护卓有成效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全省共有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性法规19项,其中省级6项、设区市13项。先后制定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历史文化保护成果斐然。武夷山、福建土楼、厦门鼓浪屿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全省有国家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各4座。另有中国历史文化街区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6个,已公布历史建筑4090栋,均列全国第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力推进。南音、妈祖信俗、泰宁丹霞、宁德廊桥等7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遗产130项,居全国第9;省级非物质文化代表性遗产490项,居全国第17;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43人,居全国第3;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35人,居全国第6。

(四)文化产业活力不断增强

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行政单位与所属企业脱钩,落实省级权责清单制度,省级行政职能部门减少、下放多项行政审批权。探索“四统一”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对省属文化企业国有资产重大变动事项进行前置审核把关。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体指标和实施标准,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文化产业实力不断提升。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07.4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总量和占比均居全国第9位。对地区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4-2017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名义增长18.8%,比同期地区生产总值的现价增幅高4.7个百分点。

做优做强骨干文化企业。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促进文化产业重点领域的骨干企业提质增效,一批潜力大效益好的企业成为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2018年,全省共有4家动漫游戏公司入选中国互联网企业100强榜单;14家印刷企业入选中国印刷业百强榜,入选总数与上海市并列第一。

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改革开放后,全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失业保险条例》等规章制度及配套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建设。省级医保经办机构完成整合划转,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一体化,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不断得到完善,全省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

(一)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8年,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达468.15亿元,是2004年的49.8倍;社区服务机构数达9995个,是2004年的35.6倍。在扩大社会保障范围方面,全省参加社会保险6843.46万人次(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保险基金收入1348.71亿元,保险基金支出1028.36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6.4倍、18.1倍和16.8倍。在残疾人保障方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残疾人近69万。努力创建残疾人就业机会,2002年起在全国率先改革企业准入制度,申办福利企业不再区别所有制性质;出台《关于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对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的税费减免、社会保险、创业扶持、资金补贴等扶持。

(二)养老服务水平逐步提高

2018年,全省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比2013年增长32.0%。全省共建成405所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和8803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80.1%和53.0%。全省每个县(市、区)均已落地1家以上社区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组织;乡镇敬老院平均床位使用率由16.7%提高到50%以上,社会化运营比例由2.4%提高到38.5%;医养结合水平大幅提升,九成的养老机构能够提供不同程度的医疗卫生服务;2018年,全省社会资金投入养老服务达34.95亿元,养老服务社会投入占比由2012年的25.0%提高到58.7%。

(三)社会救助兜底作用持续增强

困难人群生活得到保障。2018年,全省城市和农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分别有6.09万人和37.81万人,全省城乡低保年平均标准均为7350元,比2012年底分别提高89.0%和263.0%;城乡特困人员年平均供养标准均为15941元,比2012年分别提高310.0%和311.0%。2013年至2018年,省财政累计投入86.72亿元支持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救助管理机构设施更新改造、政府购买服务等社会救助项目,每年近51万困难群众得到经常性生活救助,约14万人次得到临时性生活救助。

城乡兜底保障体系不断健全。低保制度与扶贫政策有效衔接,低保救助从“收入型贫困”延伸至“支出型贫困”,各地农村低保标准全部超过省定扶贫标准,11.3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救助。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办法,全面配齐乡镇儿童督导员、村(居委会)儿童主任,全省47845名农村留守儿童全部落实监护责任。

五、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福建体育运动产生了量的突破和质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全省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系列法规政策,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体育设施进入社区,体育活动更加丰富,竞技体育成绩显著,体育产业实现提升,推动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一)全民健身广泛开展

改革开放以来,全省逐步建立了全民健身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2013年起组织开展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直接参与人次累计超过1000万;2015年起创新开展“全民健身百村行”系列活动,已举办32站,覆盖31个乡镇400多个行政村,参加人次超过4万。全省共有县级以上体育总会94个,街道乡镇级以上各类民间体育组织近3000个,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全民健身站点达到平均每万人近3个。2018年,全省共新建110个多功能运动场、50个市内健身房、60个笼式足球场、30个门球场和3个体育公园,有力支持了全民健身的开展。

(二)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提高

2015年,成功举办第一届全国青运会1985年至2018年,全省共取得世界冠军305项,全国冠军 1288.5项。2016年有22名运动员和2名教练员参加里约奥运会,分别获得4枚金牌、1枚银牌和2枚铜牌,取得参加历届奥运会的最好成绩。2017年全省467名运动员、149名教练员参加天津全运会,分别获得17.5枚金牌、15.5枚银牌和20枚铜牌,取得参加历届全运会的最好成绩。2018年,全省30名运动员参加亚运会,12人次获得金牌、8人次获得银牌、4人次获得铜牌。

(三)体育产业全面发展

   体育产业增长势头迅猛。2018年,全省体育产业总产出约4295亿元、增加值约1496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4年的2.0%上升到2018年的4.2%,位居全国领先水平。

    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全省共有29个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其中特色基地暨特色体育小镇4个、示范单位13个、示范项目12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体育产业从单一的用品制造业,逐步转型为以体育用品业为支柱,以体育场馆为依托,综合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旅游、体育中介和培训市场等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体育产业正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回首新中国成立70年,福建社会事业建设硕果累累。展望未来,针对人民群众对社保、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新期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不断深化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改革,切实需要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望。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