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春秋,崛起漳州,美丽富饶。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省地位,稳步提高。工业唱戏,日新月异,富美城乡涌热潮。看今朝,高质量发展,冲刺赶超。
回首七十年走过的光辉历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漳州经济总量不断壮大,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蹄疾步稳,奋斗富美新漳州
新中国成立70年,是漳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70年,漳州先后荣获“中国历史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温泉之城”“中国菇都”“中国食品名城”“中国钟表名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等称号,结满累累硕果。
(一)经济跨越,打造新漳州
1949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12亿元,相当于每天仅实现30万元的地区生产总值。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漳州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79年,漳州地区生产总值达10.26亿元,突破10亿元。1993年,达到106.48亿元,闯过百亿元大关。2008年,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临之际,漳州成为继福州、厦门、泉州后,全省第四个步入千亿元GDP行列的地市,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002.39亿元。经过八年的不懈努力又实现两个跨越,即2012年突破两千亿元,达2012.92亿元。2016年,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进入三千亿元俱乐部,经济总量达3125.35亿元,在全国294个地级市中仅64个达到这个水平,漳州排在第62位。2018年,全市经济继续扩容增量,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47.63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影响,是1949年的357倍,年均增长8.9%,是2010年的2.3倍,实现翻番的目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1949年的73元,到2003年突破1万元,达1.02万元,再到2014年突破5万元,达5.07万元。2018年,人均GDP已达7.71万元,按年均汇率折算约为1.17万美元,已进入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正逼近人均1.22万美元高收入组别的门槛。
(二)收入扩张,奔向富漳州
1949年,漳州财政总收入仅为0.02亿元;2017年突破300亿元,达318.08亿元,在全国294个地级市中仅有59个达到这个水平,漳州排在第55位。201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继续扩大,达352.06亿元,是1949年的17603倍,年均增长15.2%;财政支出突破400亿元,2018年为429.85亿元,其中,其中,民生相关支出343.69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达80%。政府“口袋”充盈的同时,居民“钱包”也在充实。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5000元,达35997元,是1949年的383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186元,是1949年的280倍。在各种惠农、扶贫和社会保障政策的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收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自2010年起连续九年超过城镇居民,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09年的2.36缩小到2018年的1.98。同时,2018年,全市已实现剩余214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7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摘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向好,消费质量持续提升,消费需求从过去满足于温饱,逐步增加对健康、旅游、文化等服务和精神的需求,消费品质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2%,比1992年降低27.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8%,比1985年降低24.9%,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比重从1992年的8.7%提高到2018年的28.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在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及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等方面的比重从1985年的2.8%提高到2018年的26.3%。2018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2辆、家用电脑74台,空调183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23辆、家用电脑31台,空调88台。居住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城镇居民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从1992年的11.3平方米增加至2018年的45.51平方米;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住房使用面积从1985年的13.61平方米增加至2018年的48.88平方米。
(三)生态引领,建设美漳州
漳州市以创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契机,深入实施生态市战略,坚持以“生态+”引领城市建设,南山文化生态园、人民广场花海二期、九龙江畔“百花齐放、百树成荫”绿化工程二期、西院湖二期等建成开放,西湖生态园、“芗江水岸、龙江观竹”、九十九湾等项目加快建设,“一江两岸四桥”夜景工程顺利完工,实现“城中有林,城中有花,城中有湖”的城市美好愿景。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由2000年543公顷增加到2018年313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2000年6.34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15.83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由2000年32.9%增加到2018年45.5%,公园面积由2000年17.89公顷增加到2018年731.31公顷。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64.83%;市、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连续两年达标率均为100%,并入选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标准330天,二级达标天数比例90.4%,其中一级优的天数102天、二级良好的天数228天。
二、战略转移,实现工业明星梦
峥嵘70年,漳州人民不断思考和探索发展道路,产业发展实现由以粮为纲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由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再向大抓工业、抓大工业转变,由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转变的高级演变次序,工业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角,一大批明星产品响彻寰宇,推动漳州更好更快发展。
(一)农业从“舞台柱”到“优配角”
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漳州始终坚持“以农为本”,从“大念山海经”的决策部署,到“林果竹业一齐上,绿化致富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再到“在田里造一个漳州、在山上造一个漳州、在海上再造一个漳州”的发展战略定位,农业一直是漳州经济发展的“舞台柱”。1949年,三次产业的比重为76.2:7.3:16.5,农业比重远超其他产业;直到1999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到33.1%,首次低于服务业。随着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战略的转移,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量”持续下降。2009-2018年连续10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在20%以下,其中,2018年占比仅为11.1%,比1949年下降65.1个百分点。70年的发展历程,下降的是“重量”,提升的是“质量”,农业从历史舞台上的“顶梁柱”演变成新时代的“最优配角”。2018年,漳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801.87亿元,比上年增长4.5%,增幅位居全省首位,总量是1949年的46倍;水果、蔬菜、食用菌、茶叶、花卉、中药材、林竹、畜牧、水产等九大优势特色产业有八个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元;全市现有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3个,通过认证的“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有效数520个,数量居全省前列,年产值超过20亿元。拥有涉农类中国驰名商标20多件,琯溪蜜柚获评中国名牌农产品、福建省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漳州石斑鱼、白对虾、罗非鱼、云霄巴非蛤等入围“福建省十大渔业品牌”。漳州水仙花、南靖兰花、天宝香蕉、平和琯溪蜜柚、云霄枇杷、浮宫杨梅、诏安青梅、东山水产品、平和白芽奇兰、华安铁观音茶、漳浦保鲜蔬菜等一批区域特色农业“名片”响彻中外。
(二)工业从“跑龙套”到“真明星”
新中国成立初期,漳州工业基础几乎一片空白,1949年,工业占GDP的比重仅为7.1%,远低于其他产业。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漳州虽然兴办一些工业企业,但工业在漳州经济发展中依然扮演着“跑龙套”的角色,直到九十年代初期工业占GDP的比重均未超过三成。随着经济总量的在全省位次后移,漳州深刻认识到,倾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无疑是农业地区实现加快发展的唯一选择。2000年8月,“东山会议”提出“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战略,揭开新时期加快漳州工业化进程的序幕。2002年,漳州召开“全市工业立市会议”,系统提出“工业立市”战略,确立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思路。2006年,漳州提出要实现从“工业立市”向“工业强市”的转变和提升,工业进入总量和质量全面提升的关键阶段。2010年起,工业占GDP的比重始终保持在40%左右,工业主角地位更加突出。2014年,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100.31亿元。2018年,漳州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2%,增幅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一大批漳州品牌成为全国皆耳熟能详的“真明星”:遍地“癀”花分外香的国宝名药片仔癀、关节轴承高端科技的龙溪轴承、填补国内超低温阀门领域空白的大通互惠、不间断电源“接力发光”的漳州科华等。2019年,市委、市政府再次发出“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的动员令,开启“建设工业新城”新征程。
(三)服务业从“小角色”到“大演员
计划经济时期“重生产、轻服务”的旧偏见一直制约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像游荡在舞台边缘的“小角色”。1949-1978年的30年间,服务业的比重从16.5%提高到25.3%,仅提高8.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旧偏见”得到纠正,服务业也是生产的新理念逐步成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指导思想,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服务业的份量日益加大,逐渐成长为经济发展中的“大演员”。改革开放40年,服务业总量增长130倍,占GDP比重提高15.8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2.9%,比同期GDP年均增幅快1.2个百分点。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1053.36亿元,增幅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达1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首次高出工业,达46.1%。2018年,服务业继续发力前进,总量突破1500亿元,达1621.83亿元,增长9.7%,连续四年增幅位居全省首位。
三、架桥铺路,共享发展新成果
新中国成立后,漳州加快“架桥铺路”步伐,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基础设施、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为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为内外贸易繁荣打通道路,为社会保障搭建桥梁,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新成果。
(一)补齐短板,“投”出城乡新面貌
1952年,漳州固定资产投资仅为0.01亿元,到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已突破3000亿元,达3328.10亿元,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工业方面:工业投资规模不断壮大,2017年突破1千亿元,达1234.33亿元,已彻底改变解放初期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部门残缺不全、分布极不合理的状况,建立门类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生产经营独立的工业体系,生产能力大为增强。建成时为中国最大火力发电企业的漳州后石电厂,结束长期困扰全市缺电、少电的历史;建设古雷石化基地,打造漳州乃至福建新增长极;金龙汽车、三宝耐腐蚀热轧卷板、福欣节镍不锈钢等工业项目的相继落地开工,继续推动全市工业做大做强。交通方面:2012年龙厦铁路(漳州段),2013年厦深铁路(漳州段)的顺利建成通车,开启漳州的“高铁时代”,2018年全市铁路运营里程664公里,比1985年净增457公里;随着招银疏港高速公路、沈海复线漳州天宝至诏安段、厦成线厦门海沧至漳州天宝段、东山联络线、漳永联络线漳州段等多条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通车,2015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建设目标,2018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95公里,在建里程128公里(即云平高速78公里,漳武高速50公里),已规划未实施里程28公里(即沈海复线安溪界至枋洋15公里,古雷港支线13公里),基本形成了“两纵三横六支线”的高速公路路网。城建方面:2018年,漳州常住人口514万人,城镇人口303.26万人,城镇化水平59.0%,水平提升速度连续四年均居全省前列。漳州中心城区由1个区扩大为2个,建成区面积由1949年的3.2平方公里增加到1978年的6平方公里,2018年扩大到67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由1949年的6.01万人增加到79.52万人;市区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从1978年的2.52平方米上升到26.2平方米。如今的漳州,城市变大了,道路变宽了,生活更便利了。
(二)商贸活跃,“贾”出繁荣新市场
随着基础设施的日臻完善,交通更加快速便捷,也带动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201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千亿元,达1111.60亿元,是1949年的51702倍;人均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52年的34元增加到2018年的21711元,超过两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市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农产品、农资、粮食、花卉、建材家居、汽车、钢材、工业原辅材料等批发市场逐步完善,漳州恒天农产品物流城、海峡两岸花卉集散中心、闽粤(福建诏安)粮食现代物流园区等一大批市场不断活跃起来。现代化商业持续壮大,城市综合体、购物广场、百货、专业店、专卖店等各类商业业态和知名企业相继落户。中心城区形成以中山公园为支点、新华西、新华东为轴线的“新华路”商圈;以新华都百货、大润发超市为中心的“延安北”商圈;以南昌路、丹霞路为交点的“嘉信茂”商圈;以及以万达为中心的“万达”商圈;随着漳州“东扩南拓”的城市发展战略以及城西的建设,红星广场、万科里等大型商业项目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商贸格局突破原有的商圈形态,逐渐呈现多个城市商业副中心,各县域商业综合体不断崛起,漳浦新都城市广场、永嘉天地、万新西湖广场等商业综合体相继开业,台商投资区汇聚角美万达广场、万益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以及龙海拥有美一城等。同时,新业态尤其是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漳州连续三年入选中国“电子商务百佳城市”,漳浦、云霄、平和入选阿里巴巴研究院“2017—2018年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榜单,分别位居第36位、第44位和第74位。2018年全市电商企业2486家,从业人数4万名,电商平台店铺超3万个,实现电商交易额370亿元,增长15%,片仔癀入选“全国五十强老字号电商品牌”、鸿星尔克入选“双十一百强品牌”,漳州(平和)蜜柚入选全国快递服务现代农业金牌项目,漳州市、云霄县的“互联网+精准扶贫”经验被商务部作为典型案例推广。如今,漳州消费市场枝繁叶茂,抒写出一幅欣欣向荣的新篇章。
(三)对外开放,“走”出现代新月港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漳州对外贸易持续扩大,对外贸易经历从农产品到工业品,从仅对港澳台、东盟进行贸易到逐步扩展为包括日本、欧盟、美国等在内的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过程,逐渐恢复往日月港的繁华。外贸出口从1981年的不足百万美元,到1991年突破1亿美元,到2003突破10亿美元,再到2018年实现81.05亿美元,38年来年均增长28.5%,漳州经济外向度从1981年的0.3%提高到现在的17.6%。与此同时,利用外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建设大门向世界敞开,真诚欢迎国际资金、物质、技术、管理、人才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980年,台商张诏光先生在诏安创办第一家“三资”企业,拉开漳州招商引资的序幕。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外资也得到迅速发展,不仅规模大、项目多,而且形式多样,美国ADM、美国特雷克斯、美国嘉吉、德国林德气体、法国路易达孚、荷兰皇家孚宝、比利时英博、瑞典爱生雅、日本日产、日本东陶、日本矢崎、台塑集团等世界500强企业相继入驻。2018年漳州实际利用外资达8.23亿美元,是1981年的2743倍。如今,开放的漳州,正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日益构建起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四)统筹推进,“创”出社会新文明
新中国成立以来,漳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高度关注科教文卫的全面发展,经过七十年的不懈努力,社会事业从滞后转向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障不断夯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了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1993年开始实施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2018年底,全市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13.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7.98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1.3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73.1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人数50.55万人。教育资源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从1949年的26所增至2018年的2940所,在校生也从0.53万人增至93.72万人;各级学校专任教师数量从334人增至目前的59163人。卫生水平不断提高,1952年,全市卫生机构数仅有40个,卫生技术人员354名,医疗床位数292张。2018年,全市卫生机构数802个,是1952年的20倍;卫生技术人员28229名,是1952年的80倍;医疗床位数24842张,是1952年的85倍;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52年的0.2名提升到2018年的5.5名;每千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52年的0.2张提升到2018年的4.9张。科技实力不断增强,2018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57.74亿元,是1999年的12946倍;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1999年的0.001%提高到1.46%;专利申请数从2003年的375项发展到2018年的12565项,专利授权量从256项发展到2018年的8212项。
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七十载的不懈奋斗,铸就七十年的辉煌,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漳州各项事业均实现跨越式发展。未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漳州必将继续贯彻好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好省委于伟国书记对漳州提出的“当好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的先锋”的要求,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坚持高质量发展,谱写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