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六

发布时间: 2019-08-07 09:15 字号: 默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深刻理解把握人口发展规律,科学谋划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规划,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历史性转变,人员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人口实现健康均衡发展。

  一、人口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人口发展的特点总体上以1974年为界线分前后两个阶段,1974年以前为无控制的人口自增长阶段,1974年以后为有控制的人口计划增长阶段。

  (一)人口自增长阶段(1949-1973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恢复和社会改革推动生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促进了人口迅速增长。1950-1958年全省总人口从1186万人增加到1506万人,净增320万人,平均每年净增40万人,年均增长3.0%1959-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政策失误,全省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大幅上升,这三年全省人口净增52万人,平均每年净增17.3万人,年平均增长1.1%。1962-1973年随着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出现了补偿性生育高潮196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跃至41.1‰,1963年再猛升到45.8‰,成为建国以来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随后各年份的人口出生率持在33.0‰以上。期间,全省妇女总和生育率经历了迅速上升(1950-1957年)、大幅下降(1958-1961年)、猛烈反弹(1962-1963年)、高位调整(1964-1973年)四个阶段。全省人口总量由1961年的1558万人增加到1973年2194万人,净增636万人,平均每年增加53万人,年平均增长2.9%。

  (二)人口控制增长阶段(1974年至今)

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在城乡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人口迅猛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1974年全省人口出生率首次降至30‰以下,随后逐年下降,1980年降到局部低值18.7‰。全省总人口从1973年末的2194万人增加到1990年底的3037万人,17年间净增843万人,年平均增加49.6万人,年均增长1.9%。

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福建的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1年人口出生率降至20.0‰、自然增长率为13.8‰,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9,低于更替水平。到“九五”时期,人口出生率持续稳定在14.0‰以下、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4以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人口再生产形态明显。2000-2012年,人口出生率基本控制在11-12上下,自然增长率在6-7上下浮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随着“单独二孩”和“全面二孩”政策的陆续实施,出生人口持续增加,二孩比重明显上升。2018年,全省出生人口51.8万人,出生率13.2‰。与2013 年相比,出生人口增加5.9万人,出生率提高1个千分点。这一阶段,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步回升,20132018年,全省妇女总和生育率分别为1.39、1.46、1.60、1.611.821.66,全省人口由3774万人增加到3941万人,净增167万人,年均增加27.8万人。 

  二、人口再生产实现了现代型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1950年全省死亡率为13.9‰,1957年降至10‰以下,1965年下降到8‰以下(三年困难时期),随后人口死亡率基本稳定6‰左右的范围。同时由于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口出生率基本维持在33‰以上,妇女总和生育率在5以上。这一时期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建国前的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的过渡形态。

1973年以后,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全面展开全省的生育水平显现持续稳步下降态势。人口出生率逐步下降,1974年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5以下,1979下降至3以下,人口再生产类型开始由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进入上世纪80年代,全省各年份的出生率均持在23-26‰之间,妇女总和生育率在3以下,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人口出生率有所波动,1980年达到局部最低值,出生率为18.7‰,总和生育率为2.2;1982年达到局部最高值,出生率27.9‰,总和生育率为3.4。因此,可以说二十世纪80年代是人口再生产类型向现代型转变的延续。1991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变革,多生多育的传统观念得到很大改变,特别是计划生育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大幅降低了妇女生育率,极大地加快了人口转变的进程,出生率骤降至20.0‰,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2.0,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的现代化人口再生产类型。

  三、人口结构趋向优化

  (一)总人口性别比日趋平衡,婴儿性别比偏高状况有所改善

新中国成立以前,福建是人口性别比较高的省份,据史料记载,1936年全省人口性别比为123.2。建国以后,由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女婴得到保护,女性人口的死亡率迅速下降,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全省人口性别比日趋平衡,二十世纪50-60年代,全省男女性别比在107-108之间,1970年以后降到107的正常值范围内,1980年到2000年控制在106-107之间,2000年至今继续缓慢下降,2018年全省男女性别比为104.7。但由于受人们对性别偏好的影响,二十世纪世纪90年代以来,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偏高,一直保持在110以上,2000年达到120.3,2010年升至125.71,之后随着生育政策的调整,出生人口性别比逐步下降,2018年降至116.5,婴儿性别比偏高状况有所改善。

  (二)人口年龄结构趋于稳定,负担系数降低

  随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福建人口年龄结构也发生了较大转变。全省少儿人口(0-14岁)占总人口比重从1953年的35.8%下降到2018年的16.7%,下降了19.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65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重由1953年的3.4%上升到2018年的9.0%,上升了5.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少儿抚养比(0-14岁人口/15-64岁人口)由58.9%下降到22.5%,下降36.4个百分点;老年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15-64岁人口)由5.6%上升到12.1%,上升了6.5个百分点。总抚养比由64.5%下降到34.6%,下降了29.9个百分点,相当于每100个劳动年龄人口抚养老少人口由1953年的65人减少到目前的30人,极大地减轻了人口的社会负担。目前,福建人口结构呈典型的“中间大、两头小”橄榄状,中青年人较多、老年人和少儿较少,劳动力供给充足、人口的社会负担轻,对社会经济发展比较有利。

  (三)人口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双提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人口无论文化素质还是身体素质,都有质的飞跃。一是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人人享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人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基础教育和成人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升。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中,不同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依次为:大专以上11.2%、高中(含中专)15.9%、初中38.6%分别比1964年提高了9.910.523.7个百分点。二是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1981年全省人口死亡率由解放前的30以上下降至6.25‰,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68.49岁。进入新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居民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快速提高,2010年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已上升到75.76岁。

  (四)家庭户规模趋向小型化“三口之家”成为主流

 新中国成立初期,福建家庭结构带有浓厚的封建制度色彩,呈现家庭人口多、子女多、代际多的“三多”格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也在不断转变,少生优育逐步成为现代家庭组合的导向,小型化家庭户越来越明显地成为主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家庭户规模呈逐步缩小趋势;二是以两代户为主要特征的小型化核心家庭占主体。1973年,全省家庭户规模为5.19人,到二十世纪80年代初减少为4.85人,二十世纪90年代初又减少为4.43人,2000年再减少为3.57人,2010年至今一直在3人上下徘徊如今,随着住房条件改善和家庭生育观念转变,越来越多的大家庭“裂变”为小家庭,“两口、三口之家”成为现代家庭的主流,单人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空巢家庭”等特殊家庭比例逐步提高。

  四、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城乡结构趋向合理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福建人口城镇化发展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镇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从1950197828年中,福建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徘徊在13.0%左右,每年增加的城镇人口也在五、六万人中迂回。1978年以后随着福建乡镇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冲破“城乡隔绝”堡垒,逐步向城镇转移,城镇发展进入起步阶段。1997年,福建城镇人口为1070万人,比1978年增加734万人,平均每年增加38.6万人,年均增6.3%。进入新世纪以来,福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聚集、辐射功能,增强城市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纳能力。积极推行城乡统筹就业,改革户籍管理制度,降低入城门槛,促进农民有序进城就业。2018年,福建城镇人口为2593万人,占全省人口比重为65.8%,比1997提高了33.2个百分点1997-2018年的21年中,福建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72.5万人城镇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七十年来,福建审时度势,不断修订完善人口政策,实现了全省人口健康均衡发展。着眼未来,仍要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重要保障和基础性支撑。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