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系列分析之五

来源: 龙岩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 2019-07-29 09:21 字号: 默认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龙岩人民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中央战略决策的指引下,龙岩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满腔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大潮,把一项项改革设想变成了现实,展示了老区人民紧跟党中央、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和不甘落后的精神风貌。七十年来,龙岩市综合实力大大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民生条件持续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一、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前夕,龙岩社会百业凋零,民不聊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解放初期,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处于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态,工业落后、门类残缺,交通闭塞,信息不灵,市场萧条,物价飞涨,人民终年辛劳不得温饱。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龙岩市人民发扬战争年代的光荣革命传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回顾历史,从1949—2018年的70年间,龙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大体经历了10个阶段,改革开放前4个阶段,改革开放后6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52年)

  这一阶段,建立了社会主义新秩序,努力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土地改革,顺利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到1952年,龙岩市生产总值达到1.03亿元,比1949年增长41.6%,年均增长12.3%。

  (二)第二阶段(1953—1957年)

  这一阶段从1953年开始,龙岩进入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对私有制进行改造时期,至1956年底,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1957年,龙岩市生产总值达1.46亿元,比1952年增长32.2%,年均增长5.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65亿元,比1952年增长39.3%,年均增长6.9%;完成工业总产值5021万元,比1952年增长120.9%,年均增长17.2%。

  (三)第三阶段(1958—1965年)

  这一阶段初期各项工作还比较顺利开展,但随后受“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特别是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各方面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后来,中央及时纠正了“左”的错误思想,经过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得以重新恢复生机。1965年,龙岩市生产总值达1.93亿元,比1957年增长19.3%,年均增长2.2%。

  (四)第四阶段(1966—1977年)

  1966—1977年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阶段。龙岩和全国、全省一样,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一度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各项工作得到逐步恢复。1977年,龙岩市生产总值达4.39亿元,比1966年增长82.85%,年均增长5.6%。

  (五)第五阶段(1978—1984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转变,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率先起步,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开始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198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1.70亿元,总量比1978年翻了一番,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64.0%,年均增长8.6%。人均生产总值503元,年均增长6.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44亿元,年均增长5.7%。工业总产值7.82亿元,年均增长8.9%。财政总收入1.60亿元,年均增长10.7%。

  (六)第六阶段(1985—1991年)

  随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步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价格、外贸、计划、财政等方面也开始进行改革,并加强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投资环境工作。1991年,全市生产总值4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84年增长1.25倍,年均增长12.3%。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500元,达1618元,年均增长10.1%。工业总产值37.44亿元,年均增长17.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总收入5.49亿元,年均增长19.2%。实际利用外资218万美元,比1985年首次引进外资84万美元增加134万美元。外贸出口总值达708万美元。

  (七)第七阶段(1992—1996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的胜利召开,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继续深化改革的决心,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龙岩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按照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要求,加大了各方面改革的力度,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快速发展。1996年,全市生产总值145.75亿元,比1991年增长1.03倍,1992—1996年地区生产总值累计503.18亿元,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增长达15.2%。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53.0%;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8%;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08.5%;外贸出口总值年均增长50.0%。

  (八)第八阶段(1997—2001年)

  1997年党的十五大胜利召开,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确认了私有制的经济地位,改革开放进入新时期,又恰逢龙岩撤地建市,龙岩市委市政府结合闽西实际,领导全市人民围绕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攻坚克难,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制、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等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深层次矛盾,紧紧抓住开拓市场、调整结构、创新体制“三大重点”,积极实施市场、区域、创新、项目、品牌“五大战略”。2001年,全市生产总值221.97亿元,比1996年增长61.8%,年均增长10.1%。人均生产总值8257元,年均增长10.7%。工业总产值217.04亿元,年均增长12.8%。财政总收入34.06亿元,年均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982元,年均增长14.8%。农民人均纯收入3078元,年均增长5.9%。

  (九)第九阶段(2002年—2007年)

  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龙岩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把龙岩建成闽粤赣边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生态型经济枢纽,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增长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各项决策部署,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发挥优势,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持续发展。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3.44亿元,比2001年增长94.2%,2002—2007年年均增长11.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达到20182元,年均增长11.2%。工业总产值639.50亿元,年均增长18.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8.63亿元,年均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7.72亿元,年均增长13.1%。财政总收入96.47亿元,年均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28元,年均增长13.6%。农民人均纯收入5086元,年均增长8.7%。

  (十)第十阶段(2008年—2018年)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龙岩人民紧紧抓住中央支持福建发展、支持闽西原中央苏区发展和“新古田会议”召开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和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在稳定经济增长、深化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经济社会发展迈出了新的步伐。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93.3亿元,比2007年增长216.4%,2008-2017年年均增长11.0%。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0655元,年均增长10.9%。工业增加值891.67亿元,年均增长12.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42亿元,年均增长16.2%。财政总收入296.8亿元,年均增长1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759元,年均增长8.8%。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54元,年均增长11.7%。

  二、发展成就

  (一)国民经济实现历史性巨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建国初期,龙岩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经济实力弱小。70年后的今天,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

  1.国民经济呈现跨越式增长。1949年,龙岩市国内生产总值只有0.74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5.18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济总量迅速扩张,1994年超过百亿,达到102.75亿元;2011年突破千亿,达到1242.15亿元;2018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393.3亿元,是1949年的375.4倍,年均增长9.0%,2018年一天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就超过了1949到1954年6年的经济总量,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1.6倍,年均增长7.6%。人均GDP由在由1949年的69元稳步上升到1978年的245元后,迅速提高到2018年的90655元,突破九万元。扣除价格因素,2018年比1949年增长151.6倍,年均增长7.6%,其中1979-2008年平均增长10.9%。从按美元计算的人均GDP来看,2014年首次突破一万美元大关,与全省同步迈入1万美元时代,2018年达到137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进入中等偏高收入地区。

  2.财政实力持续增强。1952年龙岩财政总收入只有0.09亿元,此后经过26年的缓慢增长,1978年财政收入上升到0.87亿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扩大,带来了龙岩财力的不断增加。龙岩市积极推行各项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财税体制,确立了以分税制改革为核心的财政体制框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及各项制度改革提供了重要保障。全市财政收入从改革前夕1978年的8714万元一路增加,1980年突破亿元,达1.04亿元,此后,1994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达到12.21亿元,2008年跨越百亿大关,达118.49亿元,到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达296.80亿元,比1952年增长3410.5倍,年均增长13.1%。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升级,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建国初期,龙岩市经济结构极不合理,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所有制结构单一,分配绝对平均主义,城镇化水平很低。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经济结构在逐步改善中趋向合理和优化。

  1.产业结构实现由农业为主,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建国初期,龙岩市基本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农业在经济中占据主要地位,1949年一产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7%,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极不发达,服务业十分落后。70年来,在农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我市工业、建筑业、交通、金融、商贸业不断加快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岩市坚持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三产强市”战略,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1949—1978年,工业占比迅速提高,由1949年的8.6%提高到32.1%,而农业占比则由73.7%下降到45.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继续快速发展,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大力促进。到2018年,第一产业由1978年的45.3%下降为10.2%,第二产业由34.4%上升为47.9%,第三产业则由20.3%大幅上升至41.7%。

  农业结构优化,高附加值农业壮大。农、林、牧、渔业显著调整。建国初期,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林业、牧业比重分别为82.0%、2.2%和15.8%,2018年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比重调整为36.7%、13.7%、44.8%和2.5%,呈现了种植业比重明显下降,牧业比重显著上升,林业和渔业比重稳定提升态势。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市粮食生产保持稳定,非粮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优质早稻、烤烟、名特优水果和蔬菜正从规模化种植走向产业化经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由1949年的1.90:1调整为1978年的10.37:1,改革开放后, 经济作物面积比重大幅提高,2018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的1.58:1,蔬菜瓜果面积比重由11.9%上升为25.7%。附加值较高的牧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11.0%提高到2017年的37.3%。

  2.所有制结构经历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相适应,全民所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基本上没有非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龙岩经济呈现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经过70年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猛,异军突起,逐步成为龙岩经济发展的生力军。特别是1995—2005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以年均16%的速度增长,比公有制经济增速高出近5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并于2002年超过公有制经济,到2018年约占69.3%。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已基本占据龙岩经济的半壁江山,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为活跃的所有制类型。继2000年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改制发行股票成为龙岩首家上市公司,2003年紫金矿业在香港成功上市,2005年龙工机械在香港成功上市,2006年卓越新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在英国成功上市,股份制经济为龙岩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4月紫金股份回归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截止2017年底,全市有7家上市公司。

  2.城乡结构经历了以城乡分割向城乡协调发展的转变。建国初期,龙岩市城镇化水平很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6.7%。由于传统计划体制严格的户籍制度,城乡之间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工农业产品不能平等交易,城乡之间处于严格的分割状态。到1978年,随着国家对工业投入的增加,城镇人口比重缓慢上升。改革开放以来,国务院批复永定撤县设区,全市有40个乡撤乡设镇和街道,龙岩高新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古田镇列入国家首批特色小镇试点,124个“美丽乡村”和133个省级“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全部开工建设,城镇化加快发展,城镇化水平由1982年的9.3%上升到2018年的57.0%,上升了47.7个百分点,年平均上升1.33个百分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吸纳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1978—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占全市的比重从1978年的20.9%上升到2018年的33.4%。与此同时,城镇就业岗位带动了乡村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使乡村就业人员占全市就业总量的比重从1978年的79.1%下降到2017年的66.4%。大量乡村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转移,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农村经济蓬勃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特色现代农业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龙岩市粮食产量36.38万吨,比1949年增长 35.4%,年均增长10.6%。1952年后,农村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1953年到1957年全市耕地面积扩大5万多亩。这一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市农业发展较繁荣的时期,农产品产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1958年开始农村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农村生产力被严重破坏,农产品产量大幅度下降。后来又受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农业生产进入徘徊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扭转了农业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村经济开始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的方向发展。1998年以来,龙岩大力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稳定三大任务,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进程,重点发展畜牧业。2001年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2002年扩大试点后在全市铺开,成为全国率先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地市。“八大珍、八大鲜”、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优质果蔬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槐猪、长汀河田鸡、连城白鸭等地方特色养殖业。同时通过“互联网+”,以信息进村入户为基础,充分发挥手机农务通,推进农业信息发布及时化,应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购销农产品,推进农产品营销网络化,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迅速扩大。201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1.35亿元,比1949年增长24.7倍,年均增长4.8%。粮食总产量82.00万吨,年均增长1.6%;肉蛋奶产量65.25万吨,比1978年增长16.6倍,年均增长7.4%;生猪存栏数233.39万头,比1949增长10.1倍,年均增长3.6%,龙岩已成为福建最重要的生猪生产基地。

  (四)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产业主导地位加强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成倍增长。水泥产量由1957年的0.01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3662万吨;发电量由1949年的23万千瓦时增加到2018年的84.95万千瓦时,增长3.4倍;卷烟由1949年的411箱增加到2018年的90.2万箱,增长2193倍;原煤产品由1949年的0.6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616.19万吨,增长918.7倍。改革开放前,龙岩处于农业社会。1984年,龙岩地委、行署提出了“吃饱饭,上工业”的战略决策,从此,龙岩工业化进程全面启动,1986年,龙岩成为半工业化地区。1998年实施的“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把推进工业化进程作为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竟争力的着力点来抓,2003年,龙岩市迈入了工业化初期阶段。2005年,龙岩全面启动“10+3”产业发展规划,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园区带动,工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10—2015年间龙岩围绕构建产业集群,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持续实施“百家千户”培育工程,深入实施“百亿产业推进计划”,重点发展“1+2”主导产业,龙岩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5年以来,龙岩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特色产业,大力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机遇,推动制造业平台化、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促进工业由规模增长向创新增效转型升级。工业增加值2000年突破百亿元的基础上,于2018年跃升到891.67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7.3%,比改革开放初期提高约8.7个百分点。以有色金属、机械制造、烟草、纺织、建材、主导的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光电与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等新兴产业正迅速壮大,2018年,全市拥有百亿产业8个,规模以上“365”重点产业总量突破二千五百亿元,增长16.4%,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8.5%。一大批企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做大做强。至201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1205家,比1998年增加840家,其中大型工业企业8家、中型工业企业96家,年产值上亿元以上企业474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企业28家,年产值达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园区工业日益壮大,全市拥有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7个省级工业园区。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截止2018年底,全市17件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拥有地理标志商标42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七十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完成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稳步推进,龙岩全面实现了国有企业脱困的阶段性目标,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95.99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五)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改善

  建国初期,全市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极其薄弱,生产和生活均受到较大影响。建国以后直到改革开放初期,尽管付出了很大努力,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依然比较滞后,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直到1997年龙岩撤地设市后,经过前期工业化的积累,龙岩市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以交通、通讯、能源、城市设施、住房、农林水利和环境保护等为重点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工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迅速扩大,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达28.7%。

  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形成,城市综合承载加强。70年来,交通运输建设成效显著,不仅满足了持续快速增长的经济发展需要,也大大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龙岩只有1957年鹰厦干线贯通漳平,标志着闽西铁路运输的开始。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以来,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大力推进高速铁路建设的春风,龙岩铁路建设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7月梅坎铁路和2005年4月赣龙铁路的建成通车,完善了闽西铁路交通网,2006年1月12日,直通北京的“海西号”列车开通,成为第二个开通进京列车的革命老区市。2012年6月29日,龙厦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龙岩动车时代的开始,进一步缩短了龙岩到厦门、福州等地的距离。南三龙铁路于2018年底正式通车,新增线路里程105.83公里。截止2018年底,累计铁路营业长度592公里,其中电气化长度360.76公里。

  70年间,龙岩市在不断改造国道、省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高速公路,加快乡村公路建设。1999年漳龙高速公路的建设揭开了龙岩高速公路建设的序幕,2002年2月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的建成通车结束了闽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2003年12月龙长高速公路建设掀起了龙岩高速公路建设高潮,进一步加快了高速公路网络建设,2012年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2018年末,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454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62公里。

  新中国成立前,龙岩没有机场。1956年12月,连城冠豸山机场动工兴建,1958年7月投入使用。2000年6月经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同意空军的连城机场实行军民合用,由龙岩市政府按4C级标准建立民用航站。2002年5月1日连城冠豸山机场正式动工建设,2004年4月25日正式通航,相继开通了“连城—深圳”、“连城—厦门”和“连城—福州”、“连城—上海”的往返航线,填补了龙岩民用航空的空白。2016年开通了“连城—成都”、“连城—桂林”的往返航线,2017年开通了“连城—昆明”、“连城—南京”的往返航线。至此,航空旅客吞吐量大幅增加,2018年龙岩航空旅客吞吐量达20.74万人次,航空货邮吞吐量1056吨。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山水园林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7年撤地设市后,龙岩市不断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新建了龙岩大道、人民路、龙腾路、华莲路、莲西路,改造或拓宽了中山路、城东路、罗龙路;建成了人民广场、街心广场、龙津湖公园、龙岩洞文化公园、东山湿地公园、登高山、莲花山栈道、沿河路步道等,完成了主要街道的夜景工程和主要地段的绿化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城区形成商务、商贸物流和人居“三大板块”,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建成,拓展了城市空间,基本形成“一主三卫”的城市发展格局。2018年龙岩森林覆盖率达78.9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6.59个百分点,连续40年保持福建省首位。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污染综合整治取得实效,全市空气质量状况优良。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省前茅。有梅花山、梁野山、汀江源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邮电通信业迅速崛起。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催生了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业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2018年末,已建成覆盖全国、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城乡固定电话总数达到64万户,相当于1978年的128倍,固定电话普及率由1978年的0.2部/百人上升到2018年的24.2部/百人;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自1992年投入使用,到1998年已达4.55万户,2000年达21.1万户,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283万户。

  (六)商品市场繁荣活跃,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建国初期,龙岩市商品市场混乱不堪,商品极度匮乏,计划经济条件下,流通渠道单一,供应短缺、市场运行僵滞。新中国成立70年来,龙岩商品市场建设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到达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类市场蓬勃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龙岩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县城为中心,以批发市场、边贸市场、乡镇集贸市场为依托的具有多种经济成份、多种流通渠道、多种流通业态、多种经营方式互补的商品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形式多样,商品日益丰富,设施日臻完善,市场规模和容量不断扩大,形成了以大中型百货店为主,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店、连锁店、专卖店、便利店、平价店等新兴业态为辅的商品流通模式,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至2018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7.42亿元,是1978年的3711.3倍,年均增长12.7%。年成交额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5个。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从无到有,作为一种新兴业态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2017年,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的企业数有106家,比 2014年增加67家,限额以上批零业法人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14.25亿元,年均增长43.3%。电子商务零售业态从过去主要的百货商店和超市,逐步发展成大型超市、专卖店、家居建材商店、购物中心、网上商店等;商品类别也扩大到农副产品、服装鞋帽、化妆品、家具家电等。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网络约车、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网上银证保交易等新型服务模式拓展了消费领域,集旅游、休闲、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和农家乐民宿等蓬勃发展。

  (七)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折,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提升

  建国初期,全市对外贸易极其有限,基本上处于封闭状态。改革开放以来,龙岩致力于投资环境的改善,在不断完善交通、通信等投资硬环境的同时,充分发掘区位优势、人文优势、资源状况,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投资环境大为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商来龙岩投资兴业。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市对外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特别是1997年撤地设市、2001年我国加入WTO以来,龙岩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措施。2018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98亿美元,是1985年的341倍;外贸出口总额26.29亿美元,是1990年的301倍。

  (八)城乡居民收入显著提高,民生条件持续改善

  建国初期,人民生活积贫积弱,挣扎在贫困线上。到1978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走向小康,并逐步向全面实现小康转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49年的89元增加到2018年的35759元,年均增长9.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50年的66元增加到2012年的9396元,年均增长8.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0842元增加到2018年的17154元,年均增长9.6%。改革开放以后,城乡居民拥有财富显著增加。2018年末,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83.24亿元,比1951年末增长144793倍,年均增长19.4 %。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居民拥有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2018年占人均全部年收入比重上升到10.7%。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由1978年的73.1%下降到2018年的34.2%;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比重由1983年的63.5%下降到2018年的38.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90年的10.49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52.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83年的12.12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69.3平方米。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建国初期到1978年,社会保障实际上是国家保障,但层次较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70年来,龙岩市不断完善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三条保障线,多次提高三条保障线发放标准,增加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保险”稳步扩面,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得到关注。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龙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9.33亿元,比2006年增加23.53亿元,年均增长13.3%。2018年末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29万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36.18万人。全市养老机构总床数1.67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4.26张。全市城市有2764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农村有4.14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

  (九)社会事业从滞后转向突飞猛进发展,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

  建国初期,龙岩市科技和教育水平十分落后,绝大部分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20%。科技人员人数少,专门的科研机构几乎没有。与经济发展的落后相比,龙岩社会事业更加滞后。7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社会事业发展开始得到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事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

  科技事业成果显著。建国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龙岩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大力发展科技事业,促进全市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取得良好效果,高新技术企业从无到有,并不断增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从1996年的3家发展到2018年的近千家企业。全市拥有科技机构的企业135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7件,地理标志商标42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6个。1978—2018年,全市累计获得国家、省、市科学技术奖953项,其中获国家奖1项,省(部)级奖136项,获地(市)级奖755项。2008—2018年全市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应用科技成果606项,市级科技成果293项。这些科技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6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以上475项。成功创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入选新一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名单。

  教育事业协调推进。建国初期到1978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适度发展高等教育。文盲率大幅下降,基本普及小学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大幅提高。改革开放以来,龙岩市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全面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国家助学金”政策基础上,先后免除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和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教育基本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在全力推进“两基”工作的同时,高度重视高中阶段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和高等教育档次的提升。70年来,创办了龙岩学院,组建了闽西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全市各类高校招生6221人,在校生18486人,毕业生5036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6678人,在校生20099人,毕业生6408人。普通高中招生15068人,在校生45721人,毕业生15169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建国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物质水平的普遍低下造成人们偏重物质上的追求,公共文化服务十分薄弱,改革开放前期也没有明显改观。但在改革开放后期,龙岩文化事业在以人为本的和谐旋律中健康繁荣发展。先后建成龙岩博物馆、龙岩图书馆等一批文化设施,福建(土楼)列入“世遗”,“海峡客家”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2018年末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7个,影剧院17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7个,书藏量196万册,博物馆14个。文化系统各类艺术表演团体艺术演出687场,观众57万人次;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数字电视进龙岩。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06%;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为98.88%。

  卫生事业持续加强。建国初期,全市卫生医疗水平低下并且主要集中在城镇,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人民健康难以保障。经过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龙岩市卫生事业持续加强,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8年末,全市年末共有各类卫生计生机构(包括门诊部、卫生所、医务室、诊所)646个,其中医院46个,卫生院1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0个;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床位18324张,其中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6932张。年末全市卫生计生机构人员总数2234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9143人,其中执业(含助理)医师6364人,注册护士8943人;全市村卫生所2354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520人。全面推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基层医改深入推进,县域就诊率达到79%,“互联网+分级诊疗”列入科技部惠民项目。

  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旧中国的体育水平低,三次参加奥运会没有任何项目进入决赛。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龙岩不断加大对体育事业的投入,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涌现出周金灿、石智勇、张湘祥、林丹、何文娜等多名享誉世界的运动员。承办第十三届省运会和第七届省老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建成了市体育中心、体育公园等一批体育场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跨入了全省先进行列。2018年在福建省第十六届运动会上,获得青少部64金52银75铜的优异成绩;获得群众组一等奖13个、二等奖14个、三等奖19个。全市共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255人,其中推荐国家级2人,一级15人,二级238人;新增二级运动员47人。龙岩体育运动学校新校区和海峡两岸(龙岩)体育交流基地顺利落成,拉开了我市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历史新篇章。

  70年风雨兼程,闽西大地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沧桑巨变,改革成果丰硕,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这一笔笔统计数据正是最好的见证。取得的成就已成为过去,更加艰巨的任务正摆在面前。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党确立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确定了未来的蓝图,但当前经济形势依然存在较多不确定因素,发展的道路上仍有不少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依然较小,发展后劲仍显不足,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今后,龙岩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而不懈奋斗。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