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二

发布时间: 2019-06-25 10:44 字号: 默认

  建国以来,福州人民披荆斩棘,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关系,全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福州经济结构实现重大变革,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逐步改善,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952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34亿元,1978年福州生产总值达12.68亿元,按1990不变价计算,增长2.87倍。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步入“快车道”,经济总量于1993年较1978年实现可比价翻三番,2018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达7856.81亿元,1949-2018年69年间年平均增长10.9%,1978-2018年40年间年平均增长13.9%,高于前29年(1949-1978年平均增长6.8%7.1个百分点。

  七十年砥砺奋进,跨越层层关口,福州经济逐步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从经济总量跨越历程来看,呈现出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年均增量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一是经济总量跨越一百亿元大关,从1978年到1990年历时12年,年均GDP增量7.48亿元;二是经济总量跨越一千亿元大关,从1991年到2002年历时11年,年均GDP增量81.17亿元;三是经济总量跨越五千亿元大关,从2003年到2014年历时11年,年均GDP增量364.28亿元;四是在转型升级中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015年以来的“十三五”前三年,福州在转型中谋发展,在新常态下求质量,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856.81亿元,年均增量746.24亿元。(见图1)

 

  图1 不同时期福州市GDP年均增量情况

  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效益得到同步提高。

  2018年财政总收入达1118.11亿元,是1978年的466倍,40年间平均增长16.6%。其中,2018年地方收入达680.38亿元(1950年仅为188万元),不考虑价格因素,1950-2018年68年间平均增长16.7%,1978-2018年40年间平均增长18.3%,比前27年(1951-1978年)年平均增长9.3%的速度快9.0个百分点。2018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02037元,高于全国(64644元)37393元,比2017年增加8747元。按年平均汇率(1:6.6174)计算,合15419美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服务业撑起半壁江山

  建国以来,福州市坚持巩固加强第一产业、优化升级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服务业撑起国民经济半壁江山。1949-201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55.1%降至6.3%,下降48.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从13.7%升至40.8%,提高27.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从31.2%升至52.9%,提高21.7个百分点。

  (一)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建国初期,福州市实行土地改革和互助合作,农村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在“以粮为纲”的政策引导下,农业发展以种植业为主,产品种类单一,发展不平衡。从1982年开始,福州市农村改革以人民公社旧体制为突破口,改变以往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在农村推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现代农业体系初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总产值比例关系由1949年的81.7:1.3:10.1:6.9,2018年调整优化为2018年的31.8:3.6:7.4:57.2,农业占比下降49.9个百分点,林业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畜牧业占比下降2.7个百分点,渔业占比提高50.3个百分点,农业内部呈现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194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仅有1.79亿元,市郊粮食亩产仅100多公斤。2018年,全市农业实现总产值876.78亿元,亩产粮食370公斤。农产业化龙头企业从2000年的100家发展到294家,其中,挂牌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225家,“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认定企业7家。截至2018年12月底,福州市(不含平潭)保持有效的共有158家企业的260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定。65家企业175个产品获得有效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7家企业的15个初级品,28个加工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12个产品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3个产品获得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特色现代农业稳步发展,新建设施农业3000亩,新增国家数字农业试点项目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7个。现代渔业加快转型,出台10条鼓励远洋渔业发展措施,新建马来西亚水产养殖基地,获批建设南极磷虾捕捞船2艘,“振鲍1号”新型养殖平台成功下水。

  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66.9公里,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84个重大水利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晋安区获评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打造美丽乡村300个,提升美丽乡村示范村100个,美丽乡村覆盖率位居全省第1。拆除“两违”1246万平方米。整治高速公路、高铁沿线人居环境686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6万亩。

  (二)现代工业体系逐步建立,工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

  新中国成立初,锯木、造船、化学、制冰、食品、火柴、印刷、造纸、电气、机器、金属冶炼等行业400多家企业(含工业户)中,能够恢复开业的只有49家,停业177家。全市开展扶持民族工业、改造私营手工业的工作,相继创办了第一家公私合营的福州火柴厂、福州第一化工厂、福州制皂厂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州工业获得了发展机遇,创办了中国电视机行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福建日立电视机有限公司。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逐步从结构简单到门类齐全、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主导向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共同发展转变。近年来,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大战略措施推动下,工业经济多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市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由2002年的883.90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8712.08亿元,年均增长15.4%,规上工业资产合计由2002年的966.42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7005.94亿元,年均增长13.2%。

  新兴产业快速发展。2018年,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23.6%、10.4%,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为10.9%、23.9%,拉动规上工业增长1.6、2.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达18.0%、24.1%。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85家、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99家、省市级众创空间35家,东南大数据产业园新增关联企业91家,马尾物联网产业基地新增关联企业52家,首届数字峰会期间与阿里、腾讯、京东等签订数字经济项目64项、总投资746.9亿元,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推出两批13项改革创新举措,福州软件园扩建6个分园,通过“榕博汇”等活动引进高层次人才1723人,R&D经费投入强度从2007年的1.43%提高至2017年的2.19%。传统产业不断壮大,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13家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2家百亿企业,10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恒申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企业。

  从主要产品看,2018年七成重点工业产品保持增长。全市重点监测的14种主要工业产品中,11种产品产量同比增长,增长面为78.6%。2018年福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生产纱326.35万吨,比2000年增长49倍;化学纤维426.01万吨,比2000年增长75倍;汽车12.33万辆,比2000年增长4.7倍;电子计算机整机457.29万台;锂电子电池2.96亿只;新能源汽车955辆;服务机器人430台。伴随着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产品种类增多,部分产品从无到有,工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三)服务业发展层次不断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升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福州市服务业由弱变强,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特别是近年来全市上下高度重视服务业发展,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2015)、《福州市“十三五”服务业发展专项规划》(2017)等法规和政策,将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总部经济、商贸服务业、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房地产业、会展业、健康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体育产业、中介服务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作为福州应当突出发展的重点产业,为全市第三产业经济加快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福州市通过加快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积极壮大培育战略性新兴服务业,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业态多样、功能完善的新兴服务业集聚区和产业集群,服务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1978-2018年,福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15.3%,分别高出一产、二产7.80.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业比重有所降低、新兴服务业占比持续提高。2018年,批零住餐业增加值占三产的比重18.5%,比2010年(27.7%)降低9.2个百分点,比2004年(27.9%)降低9.4个百分点;以金融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增加值占三产的比重为59.1%,比2010年(43.5%)提高15.6个百分点,比2004年(33.7%)提高25.4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来看,2018年达到54.9%,比2010年(39.5%)提高15.4个百分点,比2000年(32.3%)提高22.6个百分点。

  三、需求结构趋于合理,投资与消费协同拉动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初期,福州市经济总量小,需求结构不稳定,三大需求贡献率波动幅度较大,不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福州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一)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资本形成率总体上升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投资结构开始调整,第三产业投资比重不断提高。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比例为0.5:54.1:45.4,2002年调整优化为0.8:24.6:74.6,2017年继续调整优化到1.1:26.0:72.9,二产投资比重较1990年下降28.1个百分点,三产投资比重较1990年提高27.5个百分点。

  随着投资结构的优化调整,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的逐渐提升,资本形成总额从1990年的42.58亿元,提高至2017年的4255.93亿元,年均增长18.6%;资本形成率从1990年的41.6%,提高至2017年的60.1%,提高18.5个百分点。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为显著。

  (二)消费升级步伐逐步加快,消费需求稳中有进

  建国以来,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新兴消费发展壮大。1949年至197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由73元提升至288元,增长2.9倍,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9849元,是1989年的24.0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消费水平由1989年的699元升至2018年的16250元,是1989年的23.2倍。城镇和农村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均明显加快。

  1990-2017年,福州市最终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平均为41.3%,1990年至1994年,最终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一直高于投资需求,这期间消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一直大于投资;1995年以后随着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出现了消费需求占GDP的份额低于投资需求的现象。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消费率小幅回升,2017年,福州市最终消费率为36.8%,为2004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三)对外开放有效拓展,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沿江、临海、依山”,福州市地处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及沿海地区,历史上福州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和门户,100多年前是五口通商港口之一,改革开放后为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支撑、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建省的省会城市,福州市在深耕国内市场、重视本地投资和内需的前提下,以全球化的眼光审时度势,着眼国际市场谋篇布局,是赢得经济发展主动权和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福州市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海上福州”建设全面提速,成功获批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罗源湾港区扩大开放通过国家验收,福州港集装箱吞吐量320万标箱,货物吞吐量1.45亿吨;机场一期完成第二轮扩能,新增直飞莫斯科、巴黎等国际航线,空港出入境旅客增长23.5%;成功举办海丝博览会暨第二十届海交会、第四届海丝国际旅游节、第十二届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恳亲大会等重大活动。制定出台68条惠及台胞的具体措施,举办第六届海青节、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43项特色活动。闽东北协同发展区建设扎实推进,福厦客专等50个首批重大合作项目加快建设。榕港澳、闽浙赣皖、泛珠三角区域协作不断拓展。与比利时列日市、毛里塔尼亚努瓦迪布市缔结友城关系。2018年,福州进出口总额为373.28亿美元,是1988年的 222倍,年均增速达19.7%。到2018年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15亿美元。

  四、区域结构优化重构,多点发力齐头并进

  (一)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连接点,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是加速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七十年,福州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7年长乐市撤市设区,2018年福州市7个县(市)(不含长乐)总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083.21亿元,是2002年8个县(市)(627.16亿元)的4.9倍;2018年县域三次产业比例为13.9:48.4:37.7,与2002年相比(20.1 :50.1:29.8),第一产业占比下降6.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7.9个百分点。从县域财政收入看,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73.12亿元,县均一般财政收入超过39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最大的县(闽侯县)达到80.07亿元。

  县域人均GDP达81534元/人,折合12321美元/人,同比增长7.6%,根据2018年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分为四个档次,低收入:低于995美元/人;中等偏下:996至3895美元/人;中等偏上:3896至12055美元/人;高收入:收入超过12055美元/人。罗源、闽清、福清、闽侯等3个县(市)人均GDP高于12055美元/人,达到高收入水平;连江、永泰等2个县区人均GDP高于3896美元/人,低于12055美元/人,为中等偏上水平。从脱贫攻坚任务来看,永泰实现省级扶贫县摘帽退出,闽清达到市级扶贫县摘帽退出要求,惠民资金网荣获首届“中国廉洁创新奖”,实施薄弱村发展项目82个,全面消除空壳村和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空白点”,援宁援藏援疆、与定西市扶贫协作等工作深入开展。

  (二)区域发展更趋协调

   “北翼”的罗源、连江已形成以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电力、能源、水产加工等为主的产业集群;“南翼”的福清、长乐已形成以电子信息、纺织、冶金、机械等为主的产业集群。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50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7个,其中南北“两翼”工业(福清、长乐、罗源、连江)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比重达56.8%,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贡献率61.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5个百分点。此外,长乐、福清两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均于2011年突破千亿,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居全省84个县(市)区第二位和第六位,福清、闽侯两地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11.1%和11.0%,居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1和3.0个百分点。

  (三)园区建设日益完善

  近年来,福州市持续推进各工业园区供电、供水、供气、道路、通信、消防和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福州台商投资区范围扩至环罗源湾南北两岸,面积由原来的1.8平方公里扩大到13.26平方公里,将加快承接台湾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服务业转移,突出发展金属加工、装备机械制造、轻工食品加工、新材料、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玻璃精加工、铝冶炼、塑胶、食品、机电和装备制造业等多轮驱动的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已开发面积约10平方公里,拟再扩区近15平方公里;以粮油食品产业为龙头产业的福州元洪投资区位于福清长乐两市交界处的福清湾畔,地跨福清市海口、城头两镇,规划面积40平方公里;福州软件园于1999年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规划面积3.3平方公里,是福建省迄今为止最大的软件产业园区。

  新兴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定位以高端研发、科技孵化和总部经济为主体;闽台(福州)蓝色经济产业园着重发展临海装备制造产业、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服务产业等三大产业;临空经济区面向国际的门户枢纽,以临空高端制造业和临空服务业为主导。

  迁移产业园区建设初见成效,耀隆化工、东南电化、青岛啤酒、福抗药业等中心城区企业向福清江阴开发区、可门经济开发区、元洪投资区等特色工业园区搬迁,企业成长空间进一步拓展。2018年,全市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九大园区)内企业720家,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2.2%,实现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7.7%。

  五、营商环境得到持续优化,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一)营商环境得到优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证照分离”,主导制定国内首个政府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省级地方标准,完成国务院“互联网+政务服务”综合试点,市级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趟”“一趟不用跑”占比分别达93%、31.8%,企业开办、常规不动产登记时间压缩至5个工作日,市政、房建类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进口和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压缩74.2%、85.8%,获得电力平均时长缩短38.6%,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全年减税降费183亿元。推行“一企一议”协调服务机制,帮助企业解决经营发展问题5300多个。成功举办中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城市信用排名升至全国第7位。

   (二)民营经济活力不断增强

  福州市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2018年相继出台36条民营企业扶持措施,落实21项121条惠企政策。全市有13家民营企业进入了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新增2家百亿企业,10家企业进入上市程序,恒申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己内酰胺生产企业。全市102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95%以上属于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贡献了65%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69.8%左右的第二产业增加值和57.9%左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民间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六成。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私营企业数1094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数半壁江山,共吸纳就业人数23.01万人。民营企业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开展经营,展现较强活力。2017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为2662.31亿元,超过国有、集体、外商投资经济,占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的比重达32.4%,对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诸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七十年成就的取得,靠的是全市上下勠力同心共同拼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通过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将在建设有福之州、打造幸福之城的路上谱写出福州市全面振兴更加宏伟的新篇章!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