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新时代新突破的新福建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福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之一

发布时间: 2019-06-10 16:03 字号: 默认

 

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人民艰苦创业、同心协力、爱拼会赢、奋发有为,经济社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委、省政府充分运用中共中央、国务院赋予的各项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积极探索振兴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国民经济持续发展。1952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73亿元。改革开放后连上几个大台阶,1981年超过百亿,1993年跨越千亿,2008年突破万亿。2018年达到3.58万亿元,经济总量从居全国后几位提升至2018年的第10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份额从1952年的1.9%,提高到2018年的4.0%,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按现价计算,福建2018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52年的2813倍;按可比价计算是447倍,年均增长9.7%,增速比全国快1.6个百分点。从发展轨迹看,以改革开放为标志分为两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前(1953-1978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0%,增速比全国慢0.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后(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2%,比全国快2.8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952年为102元,1978年也只有273元,提高到2018年的91197元,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到比全国高出41%;从1978年居全国的24位前移到1992年进入全国前10位,再到2018年居全国第6位。1953-2018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8%。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0.8%,增速比全国快2.4个百分点。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省财政总收入1952年仅2.20亿元,1977年、1993年和2006年分别突破十亿、百亿和千亿大关,2018年为5045亿元。197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是1952年的6.9倍,年均增长7.7%;1979-2018年,全省财政总收入增长332倍,年均增长15.6%,增速比全国快2.0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加对促进经济发展、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是财政增长最快,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科技创新成就瞩目。2018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642.79亿元,是1990年的391倍,年均增长23.8%;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GDP比重由1990年的0.3%提高到2018年的1.8%;科技成果丰硕,专利授权量从1990年的276件发展到2018年的10万余件,年均增长23.5%,2018年全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9.8件,高技术企业总数突破3800家,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9%。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1952年,福建经济以农业为主,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65.9:19.0:15.1。改革开放后,加快产业调整步伐,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6.7∶48.1∶45.2,与1952年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9.2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了29.1个和30.1个百分点,基本形成了农业基础稳固、工业生产能力全面提升、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格局。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也随之调整,由1952年的81.9∶5.2∶12.8转为2018年21.0∶35.2∶43.8,即由“一、三、二”向“三、二、一”转变。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态势良好,2018年,全省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林竹、花卉苗木、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超过1.5万亿元。

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年年上新水平,几年上一个大台阶,企业规模、实力日益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建国初期的1952年,福建工业增加值只有2.17亿元,1978年增加到23.85亿元;到1988年突破100亿元,为120.45亿元;1997年突破1000亿元,为1039.62亿元;2014年突破1万亿元,为10426.71亿元;2018年达14183.20亿元。1953-2018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1%,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1个百分点。许多工业产品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如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液晶电视机、平板电脑、平板显示器、路由器、卫星导航定位接收机、城市轨道车辆、家用空气湿度调节装置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工业产品相继投产并形成规模,成为全省的龙头产品。在不断增加工业产品数量的同时,注重自主创新,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培育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技术、标准水平在同行业中具有领先优势的“中国名牌”产品。非公经济发展壮大。以股份制、三资和私营企业为主体的非公有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发展,成为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非公经济完成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6.5%。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调整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21.1%。高技术行业占比提升。2018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9%,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4.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1.3%,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生产加快。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7%,快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2.9%,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为24.9%。部分支撑工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细分行业保持较快增长。如电子工业专用设备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1%,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6%,光纤、光缆制造及锂离子电池制造业增长24.5%,通信设备制造、雷达及配套设备制造业增长21.5%,电子器件制造业增长13.4%。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完成“芯片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装备与材料”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布局,并力争构建“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电子信息千亿产业链。

服务业蓬勃发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能力不断提高。建国初期直至上世纪7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福建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1.92 亿元,到1978年也只有14.25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6191.86亿元,比1952年实际增长843倍,年均增长10.7%。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7%,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1979-2018年,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12.0%、12.8%和13.5%,增幅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个、2.7个和3.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2%。党的十八大以来,服务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民营经济充满活力。新中国成立后,公有制经济居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活跃力量。2018年,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311.37亿元,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8.6%,占GDP的比重连续7年保持在67%左右,2018年为67.9%;规上民营工业企业达到1.5万家,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3%;完成税收约3000亿元,占全省总额的70%以上;吸纳就业人数占全省就业总数的80%;拥有各类市场主体340多万户,占全省总数的90%以上。

城乡结构趋向合理。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夕,福建人口城镇化发展受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城镇人口增长十分缓慢。从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中,福建城镇人口比重一直徘徊在13.0%左右,每年增加的城镇人口也在五、六万人中迂回。1978年以后,随着福建乡镇企业壮大,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镇转移,城镇发展进入新阶段。1979-2018年,全省城镇人口从336万人迅猛增加到2593万人,城镇化水平由13.7%提高到65.8%,平均每年提高1.3个百分点。2018年全省城镇化率比全国高6.2个百分点,居全国第8位。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68∶1调整为2018年的2.36∶1,低于全国2.69∶1的收入比。

三、基础设施体系完备

投资保持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70年来,福建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年均增长18.0%,比全国年均增幅高2.4个百分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福建,百业待兴,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1953-1980年,全省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5%,比全国年均增幅高2.8个百分点,建成一批工业化必需的基础产业项目,保障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步入正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投资增速明显加快,1981-2012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8%,比全国年均增幅高2.7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投资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持续改善,投资质量不断提高,2013-201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3%,比全国年均增幅高4.6个百分点。

交通建设日新月异。1949年,公路里程只有1853公里。1997年泉厦高速公路于通车试运营,实现了福建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此后全面启动“三纵、八横”长约48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建设,形成了省会城市到各设区市“4小时交通圈”。2018年高速公路总里程达5155公里,密度为416公里/万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倍。铁路方面,出省通道从最初的只有一条增至7条。1956年,铁路里程只有354公里,2018年铁路运营里程达3509公里,是1956年的9倍,密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2009年9月温福铁路动车组首发,标志着福建从此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港口方面,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49年的29.7万吨增加到2018年的55806.9万吨,增长了1879倍。航空方面,形成了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开通国内外航线100多条。

能源保障不断增强。福建一次能源相对贫乏,缺油缺气少煤。为满足生产消费所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共同需求,近年来,全省构建起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建成一批骨干电源工程和与省外联网工程,完成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实现能源建设的新跨越。“十五”以来,积极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加快核电建设,2006年宁德核电、2014年福清核电相继建成投产,实现了我省核电零的突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陆上风电、光伏项目快速发展,2018年,建成风电装机容量300.3万千瓦,平均利用小时数达2587小时;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48.0万千瓦。2018年,全省电力装机累计达5769.72万千瓦。2018年,全省核电发电量达645.58亿千瓦小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6.2%;风力发电量72.30亿千瓦小时;太阳能发电13.60亿千瓦小时。

邮电通信设施日趋完善。邮路单程长度由1952年的3.42万公里提高到2018年的71.21万公里,增长20倍。邮电业务总量从1949年的877万元增加到2018年的2523.03亿元,年均增长16.0%。本地电话用户从1952年的不足1万户增加到2018年的733万户,年均增速为11.4%;移动通讯从无到有,2018年,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554万户,年均增长28.0%,并向5G时代迈进。互联网用户从1998年的3.85万,增加到2018年的5474万户,普及率为126%。

四、开放合作水平提升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1952年,福建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仅942万美元,到1978年超过2亿美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坚持改革开放方针,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贸易取得迅猛发展。2018年,福建进出口规模达1875.76亿美元,居全国第7位,比1978年增长923倍,年均增长18.6%。其中,出口1156.9亿美元,居全国第6位,年均增长17.0%;进口719.7亿美元,居全国第8位,年均增长24%。进出口额相当于GDP的比重也由1978年不足5%提高到34.5%。出口结构也得到优化,1986年以前,福建几乎没有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018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028.6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3.5%。

利用外资水平提高。改革开放前,福建对外交流很少,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1979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83万美元,不足全国的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准入不断放宽,投资环境持续优化,引进外资规模大幅增加。改革开放40年来,全省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5万多家,吸引外资超过1200亿美元。2018年,全省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419家、协议投资额323亿美元,增长18.5%,实际使用外资44.5亿美元。

对外投资成效明显。建国以来至上世纪70年代,只有少数企业开展对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外贸迅速发展,带动了企业逐步走出去。1980-2018年,全省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合同额、完成营业额双双突破百亿美元,分别为101.81亿美元、107.98亿美元。2018年末在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作人数达6.40万人。进入新世纪,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对外投资步伐加快,出现了良好的增长势头,2018年全省备案核准对外投资项目246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超过55.2亿美元。

五、生态建设走在前列

新中国成立的70年,是对生态环境从改造到保护,由恶化转向逐步改善的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福建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作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实验区,2018年,全省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保持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7.29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七位,生态文明指数长期位居全国首位。2018年,全省九市一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95.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PM2.5浓度26微克/立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3.3%;12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为优,Ⅰ类~Ⅲ类比例95.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2个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

六、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52年的106元提高2018年的42121元,年均增长9.5%。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9%,比全国同期增速快0.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52年的69.97元提高到2018年的17821元,年均增长8.8%。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2.9%,比全国同期增速快0.6个百分点。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均分别居全国第7位和第6位。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从无到有,占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殷实。2018,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比超过11%。

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也水涨船高,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最初的超过60%,逐步下降到2018年的32.0%和35.7%。消费需求不仅仅从量上得到满足,在质上也不断提升,从“老三样”到“新三样”,再到汽车、珠宝,再到文化娱乐消费,人民生活从最初的追求温饱,向美好生活的需要迈进,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住户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从1980年的11.3平方米,增加到2018年的43.1平方米,农村居民为78.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构,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是同步的。1993年开始实施的社会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改变了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主要依靠企业负担,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则由家庭承担的局面。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2018年底,全省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525.64万人;参加城乡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04.72万人,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570.27万人。

教育取得长足发展。2018年,全省教育经费支出923.06亿元,占财政支出的19.1%。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由1949年的0.37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77.24万人,年均增长7.9%,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由4.63万人增加到192.10万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每万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均居全国前列。2018年,大专以上文化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1.2%,比1982年的0.6%有明显提高。

卫生事业进展喜人。2018年,全省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4.73万人,比1949年的0.09万人增长了273倍,年均增长8.4%;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19.26万张,比1949年的0.07万张增长了274倍,年均增长8.4%。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由1949年的0.46人增加到2018年的2.31人,年均增长2.3%;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由0.06个增加到4.88个,年均增长6.5%。人均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8.50岁提高到2010年的75.76岁。

文化事业蒸蒸日上。2018年,全省有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5座、广播电视台68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04%和99.1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文化系统共有公共图书馆90个、博物馆124个,分别是1957年的9倍、124倍。出版各类报纸7.97亿份、期刊0.24亿份、图书1.08亿份,分别增长21倍、37倍、9倍。

70年沧桑巨变,70年风雨兼程,福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峥嵘岁月,鉴往知来;展望锦绣前程,催人奋进。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我们坚信福建人民一定会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高质量发展落实赶超,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再创辉煌!

附件下载:
相关文章:

版权所有:福建省统计局 维护单位:福建省统计局网络信息管理办公室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华林路196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767号

网站标识码:3500000043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8009134 技术支持:福建拓尔通软件有限公司